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反垄断法的顺利实施。目前,我国反垄断执法机关的公共实施在反垄断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反垄断民事诉讼发展相对缓慢,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相关法律规定得过于模糊。反垄断法的实施固然离不开公共实施,但是反垄断民事诉讼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公共实施的不足,使反垄断法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此,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赋予哪些主体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而作为最终承担损害的消费者是否享有起诉权。就消费者能否通过民事诉讼直接向法院主张权利救济以制止垄断违法行为的继续发生以及获得相应的赔偿,各个国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上作出的规定不尽相同,学界一直以来也存在很大的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就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问题作出了规定,但是并未明确指出消费者是否享有起诉权,再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有关“直接利害关系”的规定,使得消费者的原告资格问题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更加扑朔迷离,不同学者各抒己见。鉴于此,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中的相关概念和存在的理论进行了概述;在对消费者的范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第二部分阐述了反垄断民事诉讼中赋予消费者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指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反垄断法的终极目标,而且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赋予消费者的原告资格有助于弥补公共实施的缺陷,进而对反垄断主管机构形成一定的制约,最终实现法律所追求的公平和正义。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美国、欧盟、日本在反垄断领域有关原告资格的相关立法及司法实践并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取其精华,为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第四部分主要是在介绍我国的立法和司法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消费者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的原告资格,突破《民事诉讼法》“直接利害关系”的规定。诚然,在立法上赋予消费者原告资格仅仅是实现消费者反垄断救济的第一步。鉴于消费者与垄断违法行为者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在赋予消费者原告资格后对相关辅助制度,例如举证责任、诉讼费和律师费等方面予以完善,使消费者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进而实现阻却垄断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以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以追求实质的公平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