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末,世界文坛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虽然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鲜有作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哈利波特》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奇迹,它就如同夜空中的闪电,深深的刺进了人们的心里。起初,《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定义为一部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现实和幻想于一体的具有奇幻色彩的儿童文学作品,由于其独特的文学特质和思想形态,《哈利波特》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包括儿童和成年人在内的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喜爱,并在互联网时代,掀起了一股阅读狂潮,一夜之间成为了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七十五年来,《时代》杂志终于将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刊登在了它的封面上。《哈利波特》系列作品拥有几百万的发行量,其影响力席卷全球。《哈利波特》的流行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不过,财富的累积只是《哈利波特》成功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所带来的文化意义更加发人深省。《哈利波特》的流行不是作者罗琳的个人成就,而是特定环境下世界文学的产物。在它的创作过程中,作者罗琳不断从其他文化中汲取灵感,例如希伯来文化、希腊罗马神话等。她将不同的文化元素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来进行作品中人物的刻画,这使得《哈利波特》取得了想象之外的成功。《哈利波特》重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神话史诗。它是传统宗教和神话原型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的重置和变形。正是原型的永恒魅力使得《哈利波特》在现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这篇论文主要应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理论来分析这部现代童话在角色刻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原型特质,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本篇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提出《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风靡全球的现象,并且指出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选题的意义,并同时阐明本篇论文的主要观点。第二部分为本篇论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从《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创作背景入手,阐述了结合原型理论分析这篇文章中人物刻画的必要性。一部作品的创作和作者的生活和情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一夜暴富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对于作者罗琳生活经历的描述,旨在为探索这部作品做好前期的准备。此外,作为当代最受人关注的作品,《哈利波特》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然后,结合J.R.R.托尔金的第二世界理论,笔者尝试着对罗琳的魔法世界进行初步的探索,引领人们走进《哈利波特》的奇幻世界,以便弄清人物刻画的重要性。第二章,通过举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结合两希文化分析《哈利波特》中人物性格的工作被具体的展开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理论在这部分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希伯来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被定义为西方文化的摇篮。它们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仍有许多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从这两种文化中汲取灵感,罗琳也不例外。大量的神话原型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应用。例如,米勒娃麦格,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副校长,她的名字就影射着智慧女神雅典娜(在罗马神话中,又叫做米勒娃)。阿格斯费尔奇,霍格沃兹学校管理员,他的名字也不是随意起的。费尔奇是个动词,等同于“偷”,而阿格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具有三眼或者是四眼异或是更多眼睛的巨兽。天后赫拉派这头巨兽去监视一个凡人女子伊娥——她丈夫朱庇特的情人。这头巨兽总是偷看奥林巴斯山上众神居住的城堡和塔楼,可见,它的行为和阿格斯费尔奇的行为是多么的相像。在《哈利波特》中,这样里例子屡见不鲜。作为人类文明的宝库,两希文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反过来,文学创作也丰富了神话的内涵,并给予了古老的神话以新的生命。第三章谈及《哈利波特》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哈利波特》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它的作者J.K.罗琳在现实世界以外虚构了一个魔法王国。这个王国里的一切,表面上看起来都是虚构的,但事实上却和现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它不是对传统文学的彻底颠覆。相反地,它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被定义一部魔幻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和世界文学作品,《哈利波特》沿袭了三种文学形式的特质,反过来又有所突破,为这三种文学形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结论部分,笔者对论文的主体部分作出了总结,并解释了《哈利波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哈利波特》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关注。贯穿整部作品的英雄原型反映出当代人的精神需求。整部作品的着眼点在于“人”本身。作者试图建立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解放现代人备受压抑的心灵,完成精神意义上得返乡。借由宗教和神话原型,尝试着分析和解读这篇当代流行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回归文学的尝试。以原型理论揭示作品的深层内涵和精神意蕴,试图唤起读者重新认识文学的价值和力量。对《哈利波特》的解读可以为整个文学创作领域提供一些有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