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晚期血清超高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提高对该类患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2月至2014年2月我科收治的28例首诊时血清PSA水平超过500ng/ml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类患者的发病年龄、确诊方法、病理结果、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总结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同时取同时期首诊血清PSA低于500ng/ml的前列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二者的发病年龄、病理结果、治疗方案以及预后等有无差异。结果所有入组的28例患者在确诊后均给予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α)及雄激素拮抗剂等药物行内分泌治疗,其中行“比卡鲁胺片+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治疗的患者有14例(50%),行“比卡鲁胺片+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治疗的患者有14例(50%),患者应用内分泌药物后其血清睾酮及PSA迅速下降,临床症状缓解;用药后有9例(32.1%)出现ED及性欲丧失症状,结合患者高龄等因素,未予以处理;7例(25%)患者出现面色潮红,1个月后,该类副作用明显减轻;2例(7.1%)出现胰岛素抵抗,建议至内分泌科诊疗,给予口服药物治疗,现患者血糖正常;1例(3.6%)患者出现男性乳房发育,3个月后症状消失。有12例患者同期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治疗后10例患者疾病控制可,另外两例疾病进展,分别出现左肾和盆腔淋巴结转移,后给予二者以多西他赛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患者行125I治疗后有5例出现轻至中度的下尿路症状(LUTS)及肛门会阴区不适,有3例出现暂时性的排便习惯改变或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2例患者在术后前3天内出现直肠出血症状,远期观察未见患者出现尿道狭窄、直肠前列腺瘘等重大不良反应。28例患者中有20例在确诊时即已出现全身多发骨转移现象,该类患者中7例患者行锶(89)治疗,另外13例患者行因卡膦酸二钠治疗。行89锶治疗的患者中只有1例出现原骨骼病灶增大和新发骨骼转移灶,另外6例患者未发现有新发骨骼病变;给予因卡膦酸二钠治疗的13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新发骨骼病变,其他9例患者未出现骨骼病变,两种方法相比对骨骼的保护作用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有18例患者进展为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该类患者从一线内分泌治疗开始至进展为CRPC的时间最长为21个月,最短为7个月,中位时间为13个月。患者进展为CRPC后在坚持行内分泌治疗的同时,有3例患者对新发病灶行外放射治疗后病情稳定,9例患者在给予以多西他赛为基础的行化疗方案治疗,化疗后生存期最短的为2号患者,时间为2个月,最长的为17号患者,生存时间为9个月,化疗过程中2例(7.1%)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症状改善;1例(3.6%)患者化疗起始阶段出现腹泻,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1例(3.6%)患者存在肢体麻木感,化疗后第3~6天,症状消失;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另有6例出现新发骨骼病灶的CRPC患者采用“茵福+89锶”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本研究随访6~48个月,平均随访17.9个月,21.5%(6例)患者死于前列腺癌所引起的并发症,7.0%(2例)患者死于恶病质,1例(3.6%)患者因肝脏衰竭而死亡,死于心脏衰竭的患者1例(3.6%),1例(3.6%)患者因长期卧床死于坠积性肺炎,1例(3.6%)患者死于心肌梗塞,其余16例截至2014年2月仍在随访中,未见重大不良反应。结论首诊时血清高水平PSA前列腺癌患者临床中较为少见,患者大多高龄,且较早出现骨骼等远处脏器转移,预后差,需行内分泌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是影响预后及存活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