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媒理论视角下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研究 ——以石庄子村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i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阳县所在的秦巴山区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特征,其山地地形占山阳县总面积的82%,因此山地型传统村落是山阳县最具代表性的村落类型,其独特的山地风貌、经济社会组织结构、历史人文资源以及传统村落格局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与科学研究价值。而在旅游业与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下,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格局渐渐发生改变,传统建筑的废弃与破坏、街巷风貌现代化以及急于开发而忽视生态环境等问题阻碍了山地传统村落的风貌延续,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发展问题也日益引发社会关注,因此提出适合山地型传统村落的更新策略是十分紧迫的。本文以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以触媒理论在山地型传统村落的适用性应用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以及实践验证等研究方法,进行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的探索研究。首先,本文对触媒理论基本原理及主要内容进行研究,针对传统村落发展现状与深层困境,探索触媒理论与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的结合点,论述触媒理论所具有的整体关联、文脉持续、小量局部以及动态渐进等理论特征引入传统村落更新的可行性。其次,从宏观层面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归纳总结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特点;并从微观层面以山阳县石庄子村作为理论实践案例,对石庄子村现状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发展问题,探索触媒理论引入石庄子村更新发展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按照“挖掘触媒方向——选择触媒载体——塑造触媒载体——引导触媒效应”的更新结构框架提出石庄子村的更新策略,即挖掘村落优势资源,确定村落更新方向;选择对应触媒载体,适量更新村落,延续村落风貌格局;从建筑实体、公共空间、生态景观以及历史文脉四个方面对村落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更新塑造,传承地域文化;并通过事件、政策以及建设时序为村落的更新过程提供保障,推动村落可持续更新发展,进一步验证触媒理论视角下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策略所具有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后,基于山阳县石庄子村更新实例研究,针对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与实际的分析探索,从中归纳总结出适合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的更新策略以及具体更新方法,激发村落发展活力,以期改善山地型传统村落的山地环境失序以及传统风貌渐渐消失的发展困境,促进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是一次针对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的积极尝试,通过引入触媒理论,相对完整地构建了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体系,希望对传统村落更新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丰富国内山地型传统村落的更新发展策略,为同类型村落的更新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以及方法。
其他文献
近年来,沧州农村地区响应上级号召,展开乡村振兴建设,随着居民生活行为的丰富以及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住宅空间需求也日趋多样化。目前沧州地区农村住宅空间存在布局、功能上的不合理,不适应;缺乏应对产业转变的弹性设计;地域性与人性化考虑不足等问题。沧州地区农村住宅存量大、分布广,推倒重建与重新集中规划全面实现较为困难,因此针对既有住宅的优化重要而迫切。本文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对现状住宅演变规律与机制的总结提炼
安康市位于秦岭以南,在陕西省最南部,从位置角度来看,安康是属于回族在陕西的聚集区域。更是伊斯兰教水陆传播途径的必经之地。安康回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处于汉语区环境之中,深受内地儒家思想文化浸润,多元文化的碰撞之下,使得安康清真寺的建筑特征逐渐演化出个性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如今城市化快速推进致使传统建筑不断凋零,同时在关于安康清真寺建筑研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总结安康地区清真寺的建筑特征对于今后当地清真
随着医疗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建筑在注重功能的前提下,对医疗环境,医院使用便利性,管理科学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对于医疗建筑工艺流程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设计医院建筑时,物资、车辆、人群的流线设计,会依照医疗工艺展开。但医院作为一个功能复杂的、体量巨大的公共建筑,想要完整清晰的将设计意图呈现在医院场所中,依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现代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设计研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大规模的数据无时不在、无处不见,为现代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数据挖掘以及机器学习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挑战。低秩矩阵分解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解决该问题的数据分析工具。然而,在图像采集或者信号处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遭受各种噪声的干扰。如何将含有噪声的图像恢复到真实的图像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主要将矩阵分解为三个矩阵和的形式。首先,本文阐述并分析了现有的主成分分析,鲁棒主成
中央商务区是城市各种要素集中的核心。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需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不少三四线城市也开始大力开发建设中央商务区。由于整个中央商务区改造建设周期较长,前期的整体规划在分阶段实施时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需要,造成了中央商务区各片区发展不均衡,公共空间活力不足。因此,如何精准地找到影响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因素,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本研究在中央商务区
在中国西北地区,地表水源水在冬春季会呈现低温低浊特性,而部分地表水源在夏季又存在藻类爆发现象。因此,本研究以高效去除低温低浊水中的有机物及解决藻类爆发问题为目标,选择预氧化/预加压联合混凝沉淀技术进行探究,实验用水为西安某深水分层型水库原水。在此基础上,对“引汉济渭工程”中同时处于汛期时的汉江水与黑河水进行不同比例掺混,探究掺混后的水质变化及预氧化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
乡村公共建筑是乡村公共生活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等政策的重要实施内容。目前乡村公共建筑在经济、适用与文化传承方面多存在难以平衡的问题,使得乡村公共建筑难以发挥其实际使用与乡村振兴示范的作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其根源在于,在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制发展的经济模式下,受制于经济因素,乡村营建方式与理念对于建造体系工业化仍处于适应阶段。因此,在乡村经济短时间内不可改变的情况下,寻找适宜当代乡村公
海晏县是青海省环湖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自古便是河湟地区湟水发源地,是丝绸之路南线的一个节点城镇,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交融,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在此汇聚,多元的文化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海晏地域文化。近年来,随着区域城镇化的建设,海晏县出现了城镇肌理破坏、自身特色丢失、粗制滥造等建设问题,使得自身文化逐渐被分解、掩埋、呈现无序发展形式。归根结底,是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深度认知,文化性元素在城镇建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发展提高,旧城更新已经成为各大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目标。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也让旧城更新建设提上日程,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让居民对住宅周边的公共空间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改造更新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作为构成旧城的基本单位,老旧住区的公共空间品质普遍低下,与居民生活需求不匹配,亟需提升改造。笔者在工作室实习期间,跟随导师参与了西安曲江老旧住区的改造设计项目,在其中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主动推进全国工业化提速,在此背景下,城镇化进程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至2020年初,城镇化水平已经跨过了60%的门槛。但是快速发展城镇化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粗放开发模式,自然环境恶化、街道交通拥堵、公共空间旁落等问题随之而来,最终导致空间品质不足、活力下降等城市问题。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趋势已经发生了改变,从以往单纯追求高速的“增量发展”逐渐转为了中高速的“存量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