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了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的特点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预防对策,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导言部分主要是对课题的一般引述,提出本文主要内容。第一章为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的基本概况及发展趋势。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未成年人在网络上道德失范、行为越轨乃至犯罪活动愈演愈烈,使其认知、情感、心理和道德发生变化,对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交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笔者认为未成年人涉网犯罪主要是指18周岁以下公民借助于网络工具在互联网上所实施的针对网上或网外的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而触犯刑法的一种行为。而年龄段为18周岁以下的孩童。未成年人涉网犯罪可以分为二类:(1)典型的网络犯罪。包括以网络系统为侵害对象而实施的犯罪;以网络技术为犯罪手段而实施犯罪;以网络作为犯罪场所而实施的犯罪。(2)不典型的网络犯罪。如其他由网络因素诱发的传统犯罪。比如犯罪动机和预备产生于上网时,下网后实施抢劫网友的犯罪行为。在涉网犯罪发展趋势上,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黑客病毒行为增幅较大,侵财型和暴力型占绝大多数,涉及色情以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居高不下。第二章为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的基本特点与主客观因素。未成年人涉网犯罪呈现低龄化、智能化、跨国化、隐蔽化、广泛化、规模化等特点,主要由于有关部门对不良网站和违规网站治理不力,还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未健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综治体系及立法体系的缺位和薄弱引发的。当然,也不能排除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与技术管理落后漏洞之间的矛盾,以及受害者放纵未成年人的涉网犯罪行为发生等因素。笔者还分析了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的各种心理特征以及心理逆变,对治理策略有所借鉴。第三章为中外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的比较。本文从客观环境、犯罪主体和犯罪处遇三个层面进行反复比较。发现中西方在文化价值、教育理念、伦理道德、犯罪构成、立法体系、司法机构、网吧管理以及未成年犯处置等方面都存有差异。我国在立法、网吧网站治理以及未成年人维权等方面存有相当薄弱的环节。第四章为预防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的对策思考。笔者认为应当把预防未成年人涉网犯罪作为全社会系统构成,坚持从立法依据、司法执行、社会帮教三层面,坚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预防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特别强调了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及网络安全技术建设。最后是结论部分,笔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笔者重申了未成年人涉网犯罪预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进一步集合社会力量,施以综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