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贫困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wu8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形成,为了更好的应对不确定性的经济市场,组织期望使用更少的人力工作更长的时间,获得更高的收益,而这也进一步引发了近年来的“996”、“007”等工作制。此外,由于信息时代的技术便利,远程办公、家庭办公的形式十分普遍,员工不仅需要在工作场所频繁加班,下班后也会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工作问题,不得不牺牲部分个人时间用来工作。在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模式下,企业面临着快速发展和道德伦理的困境,使得急功近利、道德沦丧的新闻屡见不鲜,而个体的非伦理行为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当前时间匮乏的大环境之下,本研究尝试探讨时间贫困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时间贫困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国外对时间贫困导致缺乏远见的非理性决策的不良后果,已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国内将时间贫困作为一种资源稀缺的研究还处于对西方结论的验证上。如果能将其成果应用到组织工作场所当中,或许可以从另一种视角来解释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发生机制。员工非伦理行为不仅会损害组织声誉、业绩,甚至会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从实证角度探讨时间贫困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具有高度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因此,本研究基于稀缺假说的观点,探讨了中国组织情境下时间贫困对员工工作中非伦理行为的影响,自我损耗及长期结果考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
  研究共收集了241名来自各类型企业组织员工的数据。层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贫困对员工工作中的非伦理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时间贫困通过自我损耗的完全中介效应影响员工工作中非伦理行为;(3)长期结果考量对自我损耗与非伦理行为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员工的长期结果考量倾向越高,自我损耗对其非伦理行为的消极影响越弱。研究结果为组织减少员工由时间贫困增加的非伦理行为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可行的解决思路。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形式,其中的伦理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研究从咨询师的角度出发,探索咨询师在网络心理咨询实践中的态度和行为,他们面临的伦理问题和应对方式,了解他们对伦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讨论他们在网络心理咨询伦理实践中的困难和疑惑,从而为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建立提供理论的参考。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深度访谈法,采取“ 目的性抽样” 的方法,通过自愿招募的方式,选取了 11名 (包
自杀作为心理健康危机最严重的形式之一,每年会带走全球约79.3万人的生命。近年来,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的转变机制是自杀研究的发展趋势。自杀人际理论、自杀的整合动机-意志模型和自杀的三阶段理论均强调自杀能力在自杀意念向自杀尝试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自杀能力的概念和结构的清晰界定和准确测量有助于理解自杀机制,有效帮助自杀的预防和干预。  本研究首先梳理了自杀能力既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依据既往研究提出本
学位
注意偏向,是指注意资源对特定刺激的选择性分配。自杀尝试者对自杀/死亡相关的内容有特定的注意偏向。自杀行为认知模型认为,当个体处于自杀危机时,存在对自杀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该注意偏向和绝望状态共同作用会加速自杀意念的产生,增加自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本研究采用点探测范式并结合眼动追踪技术探索自杀尝试者、自杀意念者和正常对照组对自杀/死亡相关刺激、负性刺激、正性刺激和中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及其机制。由于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欺负行为屡见不鲜,然而当前对网络欺负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完善,基于此本研究拟解决两个问题:(1)大学生同伴压力对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以及网络欺负态度是否在其间起中介作用;(2)同伴压力在情景实验中如何影响网络欺负行为。  研究一通过问卷法,调查了湖北省武汉市374名大学生被试,要求被试完成网络欺负行为中的同伴压力、网络欺负态度和网络欺负行为问卷。结果表明:(1)同伴压力能直接
学位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打破了传统的工作-生活边界,居家办公等远程办公模式在近些年日益流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组织同时面临疫情所导致的经济下行和居家办公模式的双重挑战,需要通过充分释放员工的能量提升员工绩效以平稳度过危机。能量管理策略是员工在工作中主动参与的旨在管理和维持能量的活动,包括工作相关策略和微休息策略。这两类能量管理策略已经被证实能够帮助员工维持充足的能量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工作挑战。然
数量加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外界的数量刺激既可以以同时性方式一起呈现(Olivers & Watson,2008),也可以以序列化的方式逐步呈现(Droit-Volet,2010)。迄今为止,大量的数量加工机制的研究是以同时性呈现的刺激作为材料,关于序列枚举的实证研究还非常匮乏。基于此,本研究在“视觉客体双加工阶段”理论(Xu & Chun,2009)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不同刺激呈现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