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贝类生产大国,贝类养殖的年产量近100万吨。浙江省是我国沿海省份之一,有着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水产品,贝类是居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贝类属于底栖滤食性生物,由于其生活习性,可以从海水中大量富集副溶血性弧菌。近几年来,副溶血弧菌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我省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和损失,亟待解决。本研究基于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定量风险评估框架,目的在于对浙江省人民食用贝类海产品导致的副溶血弧菌感染进行定量风险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本研究在大量文献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风险描述这4个环节,运用Monte Carlo模拟法,推算出零售终端贻贝中副溶血弧菌密度可能的概率。我们发现每餐食用贻贝致病的概率为8.4×10-7,这意味着如果夏季每个人吃十餐贻贝,在10000000人口中会有84人患病。(2)本文选择浙江省沿海的舟山、宁波、台州和温州等地作为监测点,采集不同季节时间的贻贝样本,通过对浙江沿海海域水环境与贝类污染副溶血弧菌的监测,来研究贝类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程度与其生长水质环境的关系。(3)本文还通过对水体理化指标的分析,研究水体与贻贝中副溶血弧菌等致病菌密度的关系、蛋白小球藻与贻贝对病毒富集的影响,以及病毒在贻贝中富集和清除,为贻贝食用安全提供溯源预警具有重要意义。(4)利用乳酸菌其产酸和生物竞争机制消减致病菌机理,通过将产Nisin的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CICC 6242)加入室温养殖贻贝的水体中,使其发挥对贻贝体内副溶血弧菌的抑制作用,为开发在常温下抑制贻贝体内副溶血弧菌的方法提供了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