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平圣惠方》(以下简称《圣惠方》)由宋·王怀隐等编撰,成书于公元992年。全书共为100卷,共列1670门,载方16834首,广泛收集了宋以前方书及民间验方,按类编次,内容颇为丰富。涵盖了中医脉法、处方用药、五脏病证,列有内科、外科、骨伤科、金创、胎产、妇科、儿科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等诸多的内容,以及一些疑难病证的治疗方药,其中还载述了食治、补益、针灸等内容。详尽记录了北宋以前中医药学发展的成就,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以收录方剂为主的综合性医学著作。最显著特点就是篇幅较大,收载的方剂来源广、内容多。它的面世在中医药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其编撰的历史背景,即成书早于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历代重要医籍的整理、考证、校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宋以前古代方书的原貌和宋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提供了非常丰富而初始的历史资料,为探讨中医药学发展的“源”和“流”提供了很好的文献素材。 宋代立国以后,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发展,全国总人口也大幅增加。另外,北宋时期,始终没有完全消除割据,形成宋、辽、夏分立的形势,战争频繁,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加之各种疫情的发生,势必对医药有了很大的需求,这些都给当时医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北宋皇帝对医学的重视是史无前例的,当时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为标志的发达的科技文化和这一时期一大批名士介入医学领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药体制的健全,医学教育发展,使得北宋时期成为中国医药学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种社会与学术环境下,形成了宋代官方组织编纂、整理医书的有利背景,使《圣惠方》在北宋初期得以成书。 本文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研究《圣惠方》成书以及相关文献学内容为主。推断《圣惠方》从太平兴国六年十二月癸酉(公元981年)起开始正式进入编纂阶段,到淳化三年五月己亥(公元992年)成书,历时十一年。又通过史料证实《中国医籍考》中有关“参政黄中沆”、“枢臣仲舒准”的记载,系古代对“贾黄中、李沆”、“温仲舒、寇准”的简略记述形式,后人在转引过程中出现失误。通过对现存版本以及有关记载的研究认为《圣惠方》国内刊刻发行的次数应该为:北宋时期有淳化三年和绍圣三年两次,南宋绍兴十七年一次,此后国内在明清以前再未刊刻。另外推断,《圣惠方》成书时应该有卷数一百卷,和目录卷一卷。南宋绍兴十七年重新雕版印刷后,在流传过程中,后人转抄时有的将其目录卷分成上、下两卷。同时对此后出现的缩略本进行了论述。通过现存藏本分析研究认为,国内外的各种《圣惠方》藏本均为南宋时期重刊版本衍化而来。国内现存的藏本多为日本传回国内的抄本或者和刻本,且都为残卷。在现代出版发行的多种《圣惠方》中,均由这些抄本点校或影印而来。通过分析研究《圣惠方》现存版本,认为有必要通过重新判断各种藏本的优劣,筛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