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空间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in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其历史文化名城以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著称。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山东历史文化名城资源,探讨其文化空间建构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内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的深度互动融合,扩大文化的空间生产,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致力于文化空间的优化,形成历史文化名城完整的文化生产链条,从而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阐明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和相关理论及概念,继而从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空间、历史文化名城三个角度进行了研究综述,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空间是具有典型性的综合性文化空间,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在这一空间内的文化资源极具独特性,但在空间建构中有其不合理之处,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过度开发使得保护力度欠缺,导致文化资源破坏严重,文化空间逐渐被挤压,其原有文化空间需要调整、充实乃至重新布局,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空间进行合理地优化,是本文研究的重心所在。第二章为城市文化空间类型及其属性。利用城市文化空间理论对城市的文化空间类型及其属性进行了分析,将城市文化空间归纳为文化基底空间、文化展演空间、文化体验空间、文化标识空间、文化肌理空间、文化活力空间等六大空间类型。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的承载体,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产物,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以及不同生产方式的催生普及,城市文化空间类型也呈现出包容性和延展性,以文化产业为媒介,城市文化空间将“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文化产品与旅游市场等相关要素囊括其中,实现了较为融洽的共生共荣的状态,使得城市文化空间具有了功能、社会、经济等属性,既是文化的展演者同时也是文化的生产者。第三章为山东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性与空间类型。因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类型和典型性代表,故在本章上承第二章内容,首先对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的文化共性和空间类型进行了分析,以史前文明到近现代史为时间轴,以海岱文化区演变为空间线索,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山东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性进行了剖析,认为儒家文化的深耕是山东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共性,海岱文化区在空间上的拓展则体现了山东历史文化的空间演化轨迹,二者为山东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和空间基础;从史前文明到近代文化的转型,文化的基因都是一脉相承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成为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山东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性。而原始的文化空间类型则是现代文化空间建构与优化的重要参照,不同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类型的形成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故对原始的文化空间类型的探讨也是十分重要的。山东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唯有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中得以保存和展现,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对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的原真性保护和合理化开发。第四章为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的建构格局。以山东各个历史文化名城为切入点,从空间功能的转化、文脉职能的延伸、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新型业态的催生、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等五个方面对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的建构格局进行了分析。随着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在原始文化空间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新的格局,不同的文化业态逐渐展现出来,并对城市文化市场发展需要做出了积极的响应,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类型更加丰富,文化资源空间特性整合的力度也逐渐加大,以“一核、两区、两带”为城市文化空间划分依据,从总体上对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了总结。总体来看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资源空间意识,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第五章为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建构中的问题及原因。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在建构的过程中因对文化资源认识不充分,导致深厚的文化底蕴缺乏系统的空间开发,没有形成整体的具有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本章从观念、制度、市场主体层面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文旅融合的浅表化、创意生产活力的欠缺、文化产品文化内涵的缺乏以及文化立法制度的不完善等都是导致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建构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六章为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的优化路径。结合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类型和区域文化特性,从宏观角度提出优化文化空间、拓展空间功能、统筹空间生产要素、协同区域创新等具体路径,即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的优化要以促进空间内的文化与产业间的融合为主旨,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延伸公共文化空间的职能,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同时提升文化空间的生产能力;从微观视角提出构建人文生活空间、旅游市场空间、公共文化空间、创意生产空间、儒家文化传播空间等五大空间类型,促进历史文化资源与在地性文化的深度融合,寻求两者间的契合点,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现代化转化,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优势,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借助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现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的优化与重组。结语部分主要论述了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空间的研究意义和未来展望。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化名城,而是对普通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与优化同样具有借鉴价值。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与优化是城市对自我文化的塑造和表达,通过物理空间形态的格局以及功能分区体现城市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底蕴。城市文化空间具有多重属性,不仅是城市文化的承载体,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生产的空间场所,创意生产要素在空间的集聚反过来会促进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与优化。
其他文献
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房地产市场容量和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有了较大提高。2016年国家按照“房住不炒”的原则开启房地产新一轮长效调控,房地产全周期、全方位的调控政策持续出台,房地产逐步去金融化、去投资化,回归居住属性,房地产市场高增长、高杠杆、高利润、高周转的时代一去不返,房地产企业基于高增长、高杠杆、高利润
<正>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蒋曙杰,关注地方城投企业如何转型,真正走向市场化等议题。作为曾经为地方政府缓解财政压力、完成既定建设任务,而采取的财政创新手段——城投企业的存在一直以来饱受诟病。近几年,该类融资主体的转型压力不言而喻,尤其在金融监管持续趋严的背景下,其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过渡,回归独立经济法人本位势在必行。
期刊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于2013年提出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的提出正值地区和国家之间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大国和小国实力对比进一步失衡以及中美关系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长时间以来,作为国际上主要的发展合作方式,对外援助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促进公平正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构建、促进国家和地区之间发展差异消弭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援助向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升级,共建“一带一路”是否能够缩小地
近年来,国家为了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发展,不断出台宏观调控,房住不炒、三道红线四档两观察等等。房地产行业市场监管越来越规范,房地产行业“黄金时代”已然不复存在。在新形势环境下,房地产企业将会面临诸多财务风险,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尤其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该从企业内部管理着手,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本文主要就一些财务风险进行了整理,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能给一些管理需要者带来借鉴
通过分析对W、T两市8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得出W、T地区高职院校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基本适应,第二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应性较低,第三产业专业设置超出其发展。为此,在技能预测基础上统筹协调两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对应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对接产业高端化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激发民营经济举办职业教育的动力与活力,建设适应W、T两市地区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以加强高职院
目的: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同种异体排斥反应的发生是阻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经典的免疫学观点认为急性排斥反应主要归因于供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迁移到受体二级淋巴组织并直接激活同种反应性T细胞。近年来,同种反应性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也被发现在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我们在血管化和非血管化模型的二级淋巴组织中并未检测到供体白细胞的迁移。我们发现移植物来源
<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全球化遭遇逆流,对世界而言,2020年注定是异常艰难的一年。然而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在即,脱贫攻坚战胜利可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在望。对中国民航而言,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年,航空货运上升为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指明航空物流发展方向,
期刊
<正>急性阑尾炎在目前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急腹症,而在对患者进行实际治疗时,主要选择阑尾切除和保守治疗等多种方式,受到内镜逆行,以胆管造影术治疗化脓性胆管炎的启发,研究人员创新性地提出,将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应用于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中,受到了现代临床研究的大力支持,并在近年来获得了一定的推广与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