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魔芋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地下球茎为主要经济器官,在栽培学上属薯芋类作物,由于受忌氯作物传统观念的影响,魔芋是否为忌氯作物,能不能施用氯肥,施用多少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芋农,而目前氯素在魔芋上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在大棚内进行盆栽实验,以我国主栽种花魔芋和白魔芋种芋为材料,在魔芋生长过程中浇施不同浓度的外源氯,探究氯对魔芋生长发育的影响;然后在大田条件下,以3种大小规格的花魔芋(15、100和200g/个)和白魔芋种芋(15、75和150g/个)为试材,施用不同量的氯肥,探讨氯肥对魔芋产量和栽培土壤氯离子残留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1、在不同浓度外源氯处理下,对魔芋地上部叶片形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花魔芋和白魔芋分别在外源氯浓度为64和32 mmol·L-1时其叶片叶尖和叶缘开始明显出现焦枯或卷曲,分别在128和256 mmol·L-1时其叶片开始明显变小且黄化。2、在不同浓度外源氯处理下,对花魔芋和白魔芋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1)48mmol·L-1外源氯浓度有利于花魔芋和白魔芋的出苗,延缓其倒苗,延长期生长周期,且施氯均有利于降低花魔芋和白魔芋软腐病和白绢病发病率。(2)花魔芋和白魔芋壮苗指数、株高、叶柄粗和叶面积均随外源氯浓度的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花魔芋和白魔芋壮苗指数、株高、叶柄粗和叶面积均分别在外源氯浓度为8、4、4和4 mmol·L-1时达到最大值。说明适量施氯有利于促进魔芋的形态建成,促进其壮苗,增加其叶面积。(3)花魔芋和白魔芋光合速率、SOD活性和根系活力均随外源氯浓度的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花魔芋的光合速率、SOD活性和根系活力分别在外源氯浓度为16、64和64 mmol·L-1时达到最高值,而白魔芋的光合速率、SOD活性和根系活力分别在外源氯浓度为4、4和8mmol·L-1达到最高值。但花魔芋和白魔芋叶绿素含量均随外源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低氯下,叶绿素含量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4)花魔芋和白魔芋在种后30d、60d和90d时其叶、茎、根鲜重均随外源氯浓度的升高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花魔芋叶、茎、根分别在种后30d、30d和60d时,其鲜重受外源氯毒害程度最大,而白魔芋叶、茎、根分别在种后30d、60d和30d时,其鲜重受外源氯毒害程度最大。因此,花魔芋和白魔芋对氯敏感期均在种后3060d,此时魔芋正处于换头结束前后。3、在不同浓度外源氯处理下,对魔芋不同时期地下球茎主要内含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魔芋生长前期(种后30d)适量施氯(432mmol·L-1)有利于提高球茎内可溶性糖、淀粉和KGM含量,在魔芋生长中后期(种后60d和90d)适量施氯(432mmol·L-1)有利于促进淀粉和KGM的合成和积累,而抑制其可溶性糖的合成和积累,降低可溶性糖含量。4、在不同浓度外源氯处理下,对魔芋不同时期各组织器官氯离子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测定期花魔芋和白魔芋根、茎、叶氯离子含量均随外源氯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在生长前期魔芋吸收的氯主要积累在根部,在生长后期则主要积累、储存在地上部叶中,茎中氯离子积累相对较少。5、在不同浓度外源氯处理下,对魔芋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花魔芋和白魔芋单个根状茎鲜重、单株根状茎总数、单株根状茎鲜重、单株球茎鲜重以及单株产量均随外源氯浓度的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魔芋单株产量构成因素中,适量施氯(48mmol·L-1)主要通过促进单个根状茎鲜重实现单株根状茎鲜重和单株产量显著增加。花魔芋和白魔芋的耐氯临界值为816mmol·L-1,且花魔芋比白魔芋对氯更为敏感。6、以三种不同大小规格的花魔芋和白魔芋种芋为材料,在不同氯肥施用量下栽培魔芋,其结果表明:(1)不同大小规格的花魔芋和白魔芋产量均随氯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呈不同程度的先升后将趋势,其中花魔芋和白魔芋分别在处理7处理8和处理8处理9时增产效果最好,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37.8%55.7%和38.1%70.8%,且种芋越大其植株对氯越敏感,越容易受到氯毒害的影响。(2)在施肥120d后30cm耕作层上、中、下三层土壤氯离子残留量均已恢复到CK状态。因此,常规施用含氯化肥不会对下茬作物产生影响。综上所述,适量施氯(48 mmol·L-1)有利于花魔芋和白魔芋的生长发育,延长其生长周期,促进其形态建成,增加其植株鲜重和壮苗指数,提高其SOD活性、根系活力以及光合速率,降低发病率,促进球茎主要内含物质的转化和合成等,从而增加其单株产量,提高其产品品质,而较高的外源氯则相反,显著降低其单株产量和产品品质;常规施肥下,施用氯肥对花魔芋和白魔芋产量无显著不利影响,且土壤氯残留量不会影响下茬作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