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教育是社会科学、现代科技、民族文化发展与进步的基石,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培养决定了国家的未来。然而我国中学校园绿地景观环境已不再适应当前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一个拥有良好绿地植物景观和校园特色人文景观的中学校园环境,利用植物的隐育和熏陶功能来提升中学生道德素质;利用校园植物资源开展生物实践性教学,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中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课题对长沙市具有代表性的中学校园绿地植物景观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从目前中学校园绿地环境多样性与校园基调植物种植、种植搭配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评价:目前长沙中学校园植物景观效果雷同,缺乏校园文化特色的体现;植物种植层次不丰富,搭配不合理,造景缺乏人性化考量;绿地类型单调,造景模式缺乏变化,没有体现生态多样性。(2)充分尊重校园原始地形,结合微地形设计通过人为模拟自然地形,在校园中建立缓坡草地、低洼旱溪带、生态驳岸水景、山林地形等,通过适当的地形处理结合植物种植来营造丰富的校园绿地形式。(3)依据校园各区域实际地形、光照条件、水等自然条件的差别,设置不同形态的绿地植物景观模式。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要以满足中学生物教学大纲需求为出发点,适当引入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具有奇特观赏效果的树种,对植物进行搭配种植时,要特别注意将不同生活型的植物进行分类种植,便于学生观察植物的不同生活习性。充分发挥植物的人文隐喻功能,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探索具有生物教学功能又能给中学校园带来生态美感的校园绿地植物种植模式。(4)从中学生的户外体验出发,打造一个直观实践性的绿地空间,将中学校园建设成为绿色的“教学基地”,服务于生物教学:结合微地形设计、水体驳岸设计、植物造景、空间营造、植物搭配等相关原理,总结出适用于中学校园的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同时,针对校园绿地植物景观的特点,提出:生态性、功能性、安全性、艺术性、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以形成具有中学校园特色的绿地植物景观。本课题探讨的重点是针对中学教学来完成校园的植物种植,寻求校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模式转变的突破口,通过微地形改造、水景观设计、增加校园植物种类和丰富校园植物景观层次来实现校园绿地植物景观的多样性,为中学生物教学提供实践素材与场地,加强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校园人文景观的感染熏陶下培养中学生优良的品格,形成良好的社会观、道德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