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肠粘连缓解汤灌肠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作用效果,根据组方药物的药理作用分析及其作用机制,比较、分析、评价中药灌肠结合西医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优势及可行性,为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实验共收入患者30人,根据随机分组结果,对照组共15人,脱落2人。实验组共15人,脱落1人。共脱落3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予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抑酸止吐、生长抑素、抗生素、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肠粘连缓解汤保留灌肠治疗。每日1剂,分早晚2次灌肠,本次治疗以14天为观察时长,分别于D1、D7、D14测量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指标,并予行疼痛评分、胃肠症状等级评估量表(GSRS)、体力状况评分(KPS评分),并进行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1、疼痛: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疼痛指标均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炎症因子CRP、IL-6: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炎症因子情况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RP、IL-6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实验组CRP、IL-6水平下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GSRS评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胃肠道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时间和治疗存在交互作用,两组患者胃肠道症状评分均下降(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血清凝血因子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凝血因子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因子水平均较前无明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水平下降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KP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KPS评分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水平均较前上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实验组创面KPS评分上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粘连缓解汤灌肠联合西医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有明显优势,可以明显缓解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标,使病程呈缩短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