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化对我国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都具有强烈的影响。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当今的学术研究热点,而且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探索它们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演化机制,提供可行性对策和宏观决策系统,使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本文以生态足迹理论为指导,依据1995-200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收录数据,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ass 11.0,对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及其生态环境变化展开具体分析,以探索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基本规律及其变化趋势,进而提出促进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镇土地快速扩张,一些影响城市发展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的活动和价值选择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模式,所以调整人的活动方式可以实现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河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比较大,且城市化进程使它们逐年加大。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分别从1995年的1.25876 hm~2/cap和0.922331hm~2/cap逐渐增大到2005年的2.40246 hm~2/cap和1.975508 hm~2/cap,在过去的11年间分别增长了47.6%和53.3%,超过了全球人均生态足迹的生态阀值(2 hm~2/cap),说明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对自然资源的消费已经对本地及周边其他地区造成了生态压力,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且有恶化的趋势。从1995—2005年,河南省人均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降幅达44.5%,反映城市化使河南省对资源的利用效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不断提高;河南省生态足迹构成以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为主,且近11来以一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05年二者占总足迹高达64.4%;而生态承载力(足迹供给)90%以上来源于耕地,其次是建筑用地和林地;生态承载力增长以建筑用地增加速度最快。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的直接表现在于人口增长与迁移、经济扩张与推进、地域扩展及景观改变,在此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提出实现河南省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3种途径:实施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生态管理。城市规划应当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生态化”,即规划体系、行政体系和运作体系应运用生态思想、方法与技术来实现变革,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生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