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重要议题,它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而且与民生乃至社会稳定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各国政府都对粮食安全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视,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相关政策上采取了各种措施,目标是实现区域内的粮食供应稳定,维持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定量及定性分析,对国内外粮食安全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形势下,虽然粮食种植能力不断提高,但是粮食安全状况依旧不容乐观。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近10年的连续增长,但是增幅有限,面对人口增长压力以及人口结构老龄化、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人均粮食产量只能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平稳,粮食安全形势改善并不明显。中国由于耕地面积、粮农种植积极性以及科技应用不足等问题,导致粮食产量增幅有限,长期来看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此外,由于粮食仓储水平、产业化发展形势、消费结构变化、质量安全隐患等,都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一定影响,需要对粮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重视。通过理论分析,认为由于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属性,必须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优化其社会供给,以维护粮食供应稳定。同时考虑到粮食在生产、流通等领域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因此,认为政府职能的实现方式应当着重于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最终通过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维护粮食安全状态。本文对世界上主要国家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印度等政府在粮食安全,尤其是粮食供应、调控和储备方面的政策研究,了解世界各主要国家在维护粮食安全状况上履行政府职能的具体方式。结合中国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大背景,分析中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客观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重点从粮食安全视角,研究中国政府的政府职能问题,研究如何把握粮食产业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状况的影响及改革契机,转变政府职能。基于个人的研究,建议中国政府应当紧密把握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历史契机,调整政府在粮食生产、粮食收购、粮食储备以及粮食供应方面的政策,适当让渡政府权力,将调控的重点放在对市场秩序的管控上,使粮食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防范市场失灵现象,最终依托市场化方式,加快粮食产业发展,以达到确保粮食安全的调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