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率市场化以后国内商业银行直接面临着贷款自主定价的问题。本文将银行的贷款定价行为置于利率体制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重点讨论了金融管制条件下贷款价格的生成机制及与此相关的隐性利率,分析了影响微观经济主体(银行和企业)贷款定价决策的内外部因素,并在对比国内外当前普遍采用的贷款定价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适用于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贷款复利定价模型。 本文认为,经济转轨时期普遍发生的银行贷款寻租现象是有其体制和制度基础的。金融抑制导致的金融二元性、经济转型时期的体制缺位和制度缺陷,以及微观经济主体不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导致的内部监督激励不足,为银行寻租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不竭的租金源泉,结果形成了市场上的隐性利率。隐性利率既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产物,同时也是银行按照市场规则确定贷款价格的行为选择结果,它反映出利率管制条件下贷款价格的自我调节机制依然存在,只不过因为管制而变得扭曲。 但是,仅仅对现象进行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洞察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不完全信息加剧了信贷配给,形成了非市场出清状态下的市场均衡利率。同时,银行资产组合的多元化和企业的净财富拥有量、财产制度、资产负债结构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状况都对银行的贷款定价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在本文的主体部分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当然,理论若不能指导实践,则是理论的缺陷。为使本文的研究更有实践意义,本文结合中国利率市场化趋势,比较分析了国外普遍采用的“基准利率加点”、“成本加成”、“客户盈利分析”等贷款定价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贷款定价的基本原则,引入贷款期限复利概念,构建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成本与市价相机诀择”的贷款定价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贷款经营成本和市场利率水平两方面因素,突出解决了贷款期限风险的定量估算问题,比当前各商业银行正在研究的单利模型更能准确地反映市场利率的走势,在具体操作中更适用我国资金市场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