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在过去30多年间,对外开放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重工业化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作为一个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否被广大普通劳动者所分享?资料显示,从1990—2011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从53.42%下降到44.94%。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不仅将拉大贫富差距、恶化当前“消费低迷、投资膨胀、出口依赖”的经济增长模式,还会影响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文章从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出发研究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迁。首先,本文认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的“资本利用、劳动节约”偏向型特征背离了其“资本稀缺、劳动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另外,物质资本和技能劳动互补性使技术进步呈现的双重偏向性加重了这一趋势。其次,从内部冲击和外部冲击两方面深入探讨中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利用的原因。分析表明诱致中国偏向型技术进步产生的因素包括:(1)以GDP为考核标准的地方官员晋升制度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分权制度,驱使政府制定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赶超战略;(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向发达国家引进“资本利用、劳动节约”型技术。根据理论分析拟建计量模型,利用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影响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宏观经济因素。结果显示:第一,对外引进“资本利用、劳动节约”技术与劳动收入份额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在于:中国向发达国家引进“资本利用、劳动节约”型技术,使得本国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偏离了“劳动丰富、资本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最终导致本国经济增长中资本要素的贡献被人为提高。第二,重工业比重与劳动收入份额间也呈负相关关系。其潜在的经济含义在于:重工业比重的不断攀升,是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赶超战略的表现之一,偏向资本利用的经济制度使得技术进步也偏向资本利用,最终导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最后,本文认为提升劳动收入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要保证中国技术进步的方向与要素禀赋结构的一致性。具体包括两方面建议:一方面,要遵循本国要素禀赋结构,引进适宜技术,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同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转变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赶超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防止过度重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