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默生“态学”美学思想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0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态学”是张默生研究多年的独创思想,该思想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生发而来,并通过“态学”开始传记文学的研究与创作,可以说“态学”思想是其学术精华的凝结与归宿。  张默生认为“态”是宇宙间最妙不可言的奇迹,是不同于“形”与“神”,而具有“有象而无象,有物而无物”特征的意象。他认为该意象是人“有动于中,必现于外”的一种心能,这种心中的能力具有强大的感引力,能令人于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被打动。  张默生认为“态”天赋于人,人皆有之,而“态”禀赋的多寡则能区分贤愚。“态”虽是天赋,但是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他强调在“习态”时要讲求自然,内心要保持本真,顺势而为,以和谐自然的态度处世,才能与人为善、减少纷争,更好地造福社会。“态学”正是教育人应该以何种姿态生存与处世的学问。张默生将“态学”视为一种处世哲学,通过研究人所呈现的诸种“态”,归纳出理想中的“完人”形象,以期借这一“人类至高无上的标准”和“修养原则”来教化人们,给予人类为人治事的指导。  “态学”思想呈现出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与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以及李渔的《闲情偶寄》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张默生将“态”的本体性存在提升到人生之“态”上,是主体性的彰显,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而“态学”的提出正是张默生试图突破封建沉疴与西方思想带来的冲击,为人类的生存处世指明方向。  张默生的“态学”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强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重视人的自然发展,体现着人的生命之美。通过“态学”的指导,用“以态写人”的书写方式推动传记文学的研究与创作方式发展。“态学”将为人类社会生活提供言有所取,行有所依的修养准则。
其他文献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作协历次作代会中较为重要一次,这次会上首次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并破天荒的采用直选的方式选举理事会成员,因而也一直存在着很大的
殖民地与帝国双重边缘的人生经历成就了多丽丝莱辛的边缘身份,使她的小说创作也呈现出鲜明的边缘化特点。她的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样,人物繁多,聚焦于当代现实生活,围绕种族矛盾冲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会通中西哲学的最富成就者,推动了儒学的创造性转化,被誉为“文化意识宇宙中的巨人”。以感通理论为中心的美学思想,不仅是他在思想史上最大的理论贡献,并且蕴
众所周知,“十七年”中知识分子处于受压抑的状态。执政阶层不能完全信任知识分子,一直强调对知识分子进行“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面对残酷的政治威权的压力,在公开场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