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604号台风“碧利斯”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灾害,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和风雨分布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日本气象厅0.25°×0.25°再分析资料和MICAPS观测资料等,研究了“碧利斯”的登陆过程,重点关注了其登陆后在广东、湖南、江西三省交界附近地区引发的暴雨增幅过程。环流形式分析表明,登陆期间,“碧利斯”受到周围高压环流的包围,是其登陆后长久维持、缓慢西行的重要原因;季风涌的爆发为“碧利斯”环流提供了大量的水汽,使其登陆后得以维持、不至于快速消散。利用调和余弦法(H-C法)对“碧利斯”暴雨增幅期间的水平风场进行分解诊断,结果表明,暴雨增幅期间,无旋风大值区分布与暴雨增幅区有着比较明显的对应,暴雨增幅期间无旋风的变化对增幅过程发展有较明显的反映,无旋风分布能够体现水平风场中的辐合辐散信息,而强烈的辐合正是水汽抬升,进而成云致雨的重要原因。利用ARPS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对“碧利斯”的登陆过程,尤其是登陆后的暴雨增幅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利用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基于高分辨率模拟资料对“碧利斯”暴雨增幅过程开展了模拟诊断分析。结果表明,ARPS模式较好地模拟再现了“碧利斯”的登陆过程以及登陆后在广东、江西、湖南三省交界附近地区引发的暴雨增幅过程;散度垂直通量和湿位涡的大值区与暴雨增幅区均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对强降水落区有较好指示意义,其中对散度垂直通量清晰的表现了表明了降水落区中低层辐合上升,中高层辐散下沉的垂直动力结构。湿位涡比较好的抓住了暴雨增幅的强信号特征,其原因是暴雨增幅时刻由于水汽强烈的辐合抬升导致湿等熵面倾斜,进而造成的湿位涡分布的异常。利用高分辨率模拟资料,从微观云物理过程角度出发,研究了“碧利斯”暴雨增幅发生前和增幅强降水发生时段云微物理过程特征的差异,探讨了登陆台风暴雨增幅云微物理方面的可能成因,结果指出:暴雨增幅前后,强降水区云微物理特征存在明显不同,与降水强度的明显增强相伴,云中各种水凝物含量也明显增加,其中云冰、雪和霰等固态水凝物的增加尤为显著,冰相过程对地面降水的贡献明显加大,降水云系发展旺盛、高大;通过云中水凝物微物理转化率对比分析发现,暴雨增幅时段,水汽凝结过程显著增强带来的云水的增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作用于暴雨增幅:一是通过云中雨水对云水的碰并收集,促进雨水含量显著增加,进而增强地面降水;二是通过雪粒子对云水的碰并造成云中雪粒子含量增加,增加的雪粒子又被霰粒子碰并收集造成霰含量增长,进而由霰粒子融化为雨水,并最终作用于地面降水的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