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在各国贸易摩擦愈发频发的背景下,没有采取对抗的态度而主动释放出了友好合作的信号,并且确立了15个港口为枢纽港口重点建设。“一带一路”枢纽港口的提出,能否带动港口城市的经济增长并赋予其发展新动能?在财政压力大的情况下是否应当聚焦港口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内外循环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港口提高城市经济增长?以上问题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旨在讨论入选“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在各国贸易摩擦愈发频发的背景下,没有采取对抗的态度而主动释放出了友好合作的信号,并且确立了15个港口为枢纽港口重点建设。“一带一路”枢纽港口的提出,能否带动港口城市的经济增长并赋予其发展新动能?在财政压力大的情况下是否应当聚焦港口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内外循环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港口提高城市经济增长?以上问题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旨在讨论入选“一带一路”枢纽港口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港口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机理、路径和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利用2010-2019年我国50个沿海港口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入选“一带一路”枢纽港口对城市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效果越显著;(2)入选“一带一路”枢纽港口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空间非均衡特征,对于南方港口城市作用效果更显著。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1)发挥“一带一路”政策优势,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2)加大港口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体系,整合区域港口资源;(3)加大对北方中小港口的政策扶持。
其他文献
我国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带动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能源消耗和污染。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升,占据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随之而来产生的污染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在注重经济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绿色发展,也就是要注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提升。在此背景下,通过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来促进服务业GTFP的提高,是当前我国经济绿色转型
应用近60 a中国西北16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总辐射的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和次区域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甘肃西部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区,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的较小区域为资源丰富区,其余大面积区域均为资源很丰富区。(2)1961—2020年除新疆西南部、甘肃和新疆接壤区、甘肃北部和陕西北部的小范围区域总辐射呈上升趋势外,西北大部分区域总辐射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1对国内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4%。在国内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下,居民的消费偏好逐渐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供需矛盾从数量和规模的矛盾转向质量和结构的矛盾,这也导致了消费外溢和产能过剩并存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强调政府应紧跟居民消费体系转型升级新态势,通过改革创新突破制度障碍,在供需两端发力,形成消
数据、算法、算力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新时代生产生活提供新动力。近些年,人工智能发展呈现仿人化趋势,不仅能模仿人类行为,还在进一步探究能模仿人类思维的人工智能,以便像人类一样能进行思考并做出决策,这不可避免会对劳动力就业产生影响。人工智能不仅通过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影响劳动力就业量,还会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引起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基于此,用经济学视角研究人工智能对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为实现碳减排承诺,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促低碳经济发展举措,包括自2010年起陆续在全国实行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从探索可复制的低碳政策、完善我国低碳发展政策的角度出发,该政策对减缓我国碳排放增加以及实现我国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电力
企业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当前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有效激励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研发能增强企业的核心实力并转变GDP的增长方式。政府补贴作为一项调控工具,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方面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其效果还不够明确,且拥有资源支配权的政府也易于发生腐败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政府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补贴效果及作用机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企业研发活动决策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
健康是人民福祉,相较于以前匮乏的物质生活条件,如今人民的生活质量飞速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健康中国成为重要战略,国民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健康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经济学领域中,学者们也在不断探究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群体的健康水平和差异。对大数人来讲,个人生命历程中占据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份就是劳动者,就业形式为劳动者健康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因为它
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势头回落,当前GDP增长速度不足7%,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而全球疫情更是令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我国要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改变过去依靠资源要素的推动模式,寻求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强调,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指出
现在,中国正进入转变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技术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出路。中小企业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中最具活力的领域,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下,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困境,限制了他们的技术革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行途径。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一方面,有助于解决传统金融体系下的资源错配问题,可以拓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近期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宏观杠杆率报告》显示,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从2008年末的不到18%持续上升至2021年度的62.2%。居民杠杆率高居不下,“居民消费疲软”与经济“脱实向虚”的现象并存,给宏观经济带来较大风险。居民杠杆率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未来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降低居民杠杆率以规避宏观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研究上述问题具有较大现实意义。本文除导论外,共有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