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书于唐宋之际的《复性书》在《中庸》诠释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欧阳修、南宋叶梦得、清代全祖望等都对李翱推《中庸》之旨给予高度评价。本文力图揭示《复性书》对《中庸》思想的诠释及其意义,说明李翺对《中庸》思想有何继承与发挥,以及产生了何种影响。论文共分为以下几部分:引言部分,介绍研究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第一章,介绍《复性书》诠释《中庸》的思想背景。本文认为,《复性书》诠释《中庸》在盛行佛老思想的刺激以及儒士对于儒学反思的背景下,由此对《中庸》重新思考和定位,促使《中庸》地位的升格。第二章,阐述《复性书》诠释《中庸》的内容。主要从复性的根基、境界、方法三方面展开。首先,复性以性情论为根基,认为性善而情有善与不善、性静而情动静不止,旨在由情而复性。李翱融本性之静入中庸天命之性解释性善的必然性,从超越的层面建立起人人皆能复性的基础。同时,在对“情”的认识上,产生了“性”与“情”二分与统一的关系,并以此架构《中庸》,试图以中和问题解决性情问题。其次,复性追求诚而明的境界,以易解诚,诚具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特性。作为寂然不动的“诚”与本性之静相通,与“虚”相连,能够统摄性情二者,这也是诚明的境界;作为感而遂通万物的“诚”蕴藏在每个生命体之中,通过尽性而“诚”,李翱以天道与人性合一的关系诠释了中庸之诚。最后,复性以修养心性为方法,旨在以不动心与慎独守中等方式反求诸己,节制邪情,达到性情的和谐,内心得以自明自觉,李翱以反身而诚的内圣之道诠释了中庸之教。总体说,复性的关键在于对性情关系的处理,其对性情问题的思考是诠释《中庸》的关键线索。区分“性”与“情”是李翺复中庸之性的主要特色。第三章,探讨《复性书》诠释《中庸》的意义。总体说,《复性书》对《中庸》的诠释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及思想史意义。从方法论意义看,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以心通”的解经方式,促进了诠释方法由章句注疏向义理阐释的内在转化;其次,他将本性之静与中庸之性与诚相连,在“情”问题的处理上以及复性方法上对佛老思想有所借鉴。这种会通佛老思想的方法无疑对后世儒学发展有重要启发。从思想史的意义看,《复性书》对《中庸》的定位及认识对儒学重塑自身思想观念,推进宋明儒学的思想转化至关重要。结语部分。论文提出《复性书》以性情论诠释《中庸》,将复性的根本问题设置在心性问题之中,将对《中庸》的关注转移到了性情问题上,使中庸之性成为性善的根源,中庸之“已发未发”“中与中和”“诚”等概念具备了性情色彩,中庸之教成为修养心性的关键。《复性书》对《中庸》进行了心性化的诠释,这对《中庸》思想地位的奠定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