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美国黑人文坛群星璀璨,其中最亮的一颗巨星当属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的作品深深扎根于美国黑人的历史,传说和现实之中,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她深切地关注黑人的生活境遇及其在双重文化冲突中的命运,探索他们的内心体验和精神世界。与此同时,她的小说具有很强的黑人文学性,渗透其中的黑人传统比如黑人音乐,黑人语言,神话及仪式等反映了黑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而这些传统文化的表现与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完美结合。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堪称美国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最蓝的眼睛》于1970年问世,这是黑人作品题材的一个新突破。这部小说史无前例地用黑人小女孩作为故事的主角,讲述的是年仅十一岁的佩科拉在1941年的遭遇。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粗暴,同学的奚落和成年人冷漠之中的佩科拉懵懂地察觉自己生活的困境源于自己是个丑陋的黑人小女孩。于是,她渴望自己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变得漂亮而取得众人欢心,并由此获得幸福。她遭生父强暴后,早产了一个死婴,这使得无人关心帮助的佩科拉最后堕入疯狂状态。小她两岁的同龄人克劳迪娅作为小说第一人称叙事者,对佩科拉的悲惨一生作回顾。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之下,佩科拉“倒下”并陷入了“疯狂”,然而克劳迪娅却“长大成人”来叙述这个故事。克劳迪娅叙述的不仅仅是佩科拉的毁灭,也是她本人的自我生存实践。因此,莫里森在小说中所体现的也不仅仅是悲剧的结局,同样充盈着抗争的声音。基于莫里森对整个黑人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注,本文探究了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最终目的,即寻求白人文化霸权下整个黑人民族的生存出路。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了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审美的冲击,以及在这一背景下黑人如何坚守自我身份。第二章探讨的是白人文化霸权所定义的家庭模式的冲击下,黑人坚守其传统家庭观念和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的重要意义。第三章通过对佩科拉和克劳迪娅的对比,论述了只有扎根于黑人社区,非裔美国人才能找到自己的身份和归属,并且在白人文化霸权下保持整个民族的独立自主性。第四章主要研究的是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坚守本民族文化和传统的重要性。黑人应该从本民族文化中汲取力量来抗拒白人霸权文化的影响,从而找到生存价值和生存空间。文章的结论部分在总结前面四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莫里森在小说中的写作意图,指出黑人文化也应该与白人文化的精华相融合,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莫里森的作品不仅对黑人在白人文化霸权下寻找生存之路有很强的实际意义,而且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对其他种族和民族群体,如亚裔美国人,拉丁美洲裔美国人等如何坚守个人身份和民族文化,以及如何在主流文化中生存与发展并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