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熵(Entropy)作为脑电参数,具有监测镇静和麻醉深度的潜力。脑电非线性指数(ElectroencephalographicNonlinearIndex,ENI)是一种新的脑电参数,采用脑电非线性分析方法,把近似熵(ApproximateEntropy,ApEn)转化为0-100的指数来监测麻醉深度。而临床上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ENI与经典脑电参数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进行比较,旨在评价ENI作为一种新的监测镇静和麻醉深度指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方法:选择30例18-60岁,ASAⅠ-Ⅱ级,拟行择期普外科手术患者。每一患者同时监测ENI和BIS。麻醉诱导给予异丙酚靶控输注,初始靶浓度设定为1.0μg/ml,然后每分钟递增0.5tg/ml(最大浓度至4.0μg/m1),直至患者反应消失后快速推注芬太尼2μg/kg,罗库溴铵0.6mg/kg。1分钟后在喉镜直视下行气管插管。麻醉诱导过程中每30秒进行一次镇静评分(采用改良OAA/S评分)及观察睫毛反射,并记录ENI和BIS值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麻醉维持根据麻醉医师对临床体征的判断继续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浓度为2.0-3.0μg/ml)和吸入1-1.5MAC异氟醚并追加芬太尼2μg/kg。麻醉过程分为以下几种状态:清醒、睫毛反射消失、反应消失(改良OAA/S评分≤1)、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稳态麻醉(在手术切皮前维持异丙酚靶控输注浓度为2.0μg/m1及异氟醚呼气末浓度为1MAC)、手术切皮前、手术切皮后、麻醉苏醒时第一反应(苏醒时的任何反应,如体动、呛咳或睁眼)及气管拔管。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比较ENI、BIS、MAP和HR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以及整个麻醉过程中ENI和BIS的相关性。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镇静过程(改良OAA/S评分)中ENI和BIS的相关性。用预测概率Pk值分别比较ENI、BIS、MAP和HR区分与镇静程度有关的不同麻醉状态(清醒vs睫毛反射消失、清醒vs反应消失、清醒vs稳态麻醉、稳态麻醉vs麻醉苏醒时第一反应及稳态麻醉vs气管拔管)和预测对伤害性刺激反应(气管插管前vs气管插管后、手术切皮前vs手术切皮后)的能力。比较ENI和BIS临床性能指标:(1)成功率:首次脑电电极安置后获得低电阻良好脑电信号的例数占总样本的比例(BIS<5KΩ,脑电非线性指数<5KΩ);(2)反应率:由气管插管或手术切皮引起脑电指数变化的例数占总样本的比例;(3)恢复时间:脑电指数被电刀干扰后恢复良好脑电信号的时间(取5段脑电信号计算平均值)。
结果:ENI和BIS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比MAP和HR高(r=0.90、0.93vsr=0.77、0.27)。镇静过程(改良OAA/S评分)中ENI和BIS有很好的相关性(R22=0.828);而且麻醉过程中ENI与BIS也有很好的相关性(r=0.93)。ENI和BIS区分与镇静程度有关的不同麻醉状态(清醒vs睫毛反射消失、清醒vs反应消失、清醒vs稳态麻醉、稳态麻醉vs麻醉苏醒时第一反应及稳态麻醉vs气管拔管)的能力好于MAP和HR。但ENI和BIS预测对伤害性刺激反应(气管插管前vs气管插管后、手术切皮前vs手术切皮后)的能力比MAP和HR略低。ENI的成功率略高于BIS(93%vs90%),而反应率略低于BIS(12%vs18%),但都无统计学差异;EM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IS[(10±5)秒vs(39±11)秒,P<0.05]。
结论:ENI可提供与BIS相似的反映镇静和麻醉深度的信息,能区分与镇静程度有关的不同麻醉状态,但不能预测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ENI的临床性能指标优于BIS。ENI是一个有效的、能准确反映镇静和麻醉深度的脑电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