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体育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体育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人们原始的求生手段的需要到军事搏击技能的获得再到人们生活中的心理需要,现代体育运动的产生,都包含着生活教育的目的和手段,都跟生活的教育有关。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我国体育教育中提出“体育即生活”这个思想,还是近几年的事。本文从探究体育及体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出发,对比中西方体育及体育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从理论上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概括的说,我国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目标、教育方式上,不能满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确立的“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的要求。在教育思想上依然受主智(以知识传授和智能教育为主,主张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教材、教学为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仍然没有摆脱“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框架,而把增强体质作为大学体育的唯一目标;教育理论中则缺乏生活体育的内容,没有把体育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心理倾向、心理期盼及心理需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则忽视了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忽视了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及个性的发展、忽视了通过实际交往而使体育生活化的教育功能,影响了学生形成合理而又良好的“体育观”和“体育意识”、建立良好的“体育行为”和“运动习惯”,造成了当今社会对“终身体育”和“体育健康”意识的淡薄,形成了对体育不端正的态度和看法。由于体育及体育教育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包含着生活教育的目的和手段,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提高生产力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此外,体育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使得人们具有一种在体育运动中享受生活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向自身、向社会的回归过程,是为了促使人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得个人人格与社会人格能够得到和谐的统一。而大学阶段则是学生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是学生形成“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的最佳时期。因此,大学的体育教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把体育作为生活元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大学体育回归生活,形成生活化体育的教育理念,确立“欣赏”和“参与”并存的教育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意识,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设置相关的授课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倡“以人为本”和“因学施教”的教学观念,使得大学体育的授课形式和教学的手段及方式走进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体育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学体育的教育终极目标,应该不仅是通过生活体育的教育,使得学生具有“终身体育”的生活意识,而且还应该通过体育教育使得学生成为具有体育文化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