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总结191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探索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旨在为早期预防及诊治乳腺癌骨转移作出指导,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91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通过电话追踪、查阅住院信息及门诊检查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31日。整理患者资料:①确诊乳腺癌的年龄、确诊骨转移的年龄、月经状态;②原发肿块的大小、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③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ceptor-2,HER-2)、Ki67、P53、CK5/6 和上皮钙粘附蛋白(E-Cadherin,E-Cad)表达情况;④骨转移发生部位、骨转移病灶数目、骨转移发生时间、是否合并内脏转移及患者生存时间。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及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归纳其临床特征及明确相关预后影响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确诊为乳腺癌的年龄分布在22~76岁,年龄中位数为45岁,确诊为骨转移的年龄分布在22~82岁,年龄中位数为47岁;未绝经患者82例(42.9%)、已绝经患者109例(57.1%);111例(58.1%)患者肿块直径为2~5cm、56例(29.3%)肿块直径≤2cm、24例(12.6%)肿块直径>5cm;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54例(80.6%)、无淋巴结转移37例(19.4%);病理类型依次为浸润导管癌127例(66.5%)、浸润小叶癌60例(31.4%)和其他类型4例(2.1%);ER阳性150例(78.5%)、阴性 41 例(21.5%);PR 阳性 127 例(66.5%)、阴性 64 例(33.5%);HER-2 阳性 132 例(69.1%)、阴性 59 例(30.9%);Ki67 低表达有 55 例(28.8%)、高表达有 136 例(71.2%);P53 阳性 111 例(58.1%)、P53 阴性 80 例(41.9%);CK5/6 阳性 54 例(28.3%)、CK5/6 阴性 117 例(71.7%);E-Cad 阳性 150 例(78.5%)、E-Cad 阴性 41 例(21.5%);分子分型 Luminal B 型 133 例(69.6%)、HER-2 过表达型 30 例(15.7%)、Luminal A 型 18 例(9.4%)及三阴性 10 例(5.2%)。2.191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在1年内发生骨转移有38.7%,3年内累计发生骨转移有71.8%,5年内累计发生骨转移有87.4%,5年后发生骨转移占12.6%。其中病灶以脊柱骨分布最多,为153例(80.1%),随后依次为胸部骨144例(75.4%)、骨盆骨91例(47.6%)、四肢骨56例(29.3%)和颅骨32例(16.8%)。卡方检验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391,P<0.05)。其中多发骨转移131例(68.6%),单发骨转移60例(31.4%);合并内脏转移的有52例(27.2%),不伴有内脏转移的有139例(72.8%)。3.191例骨转移患者生存时间为7~86个月,在随访日期截止时,死亡病例有128例,存活的病例有63例,中位生存时间为34个月,1年生存率为92.1%,3年生存率为50.3%,5年生存率为36.1%。4.在单因素分析中,确诊骨转移时的年龄(P=0.006)、肿块直径大小(P=0.007)、ER 状态(P=0.045)、P53 状态(P=0.026)、骨转移数目(P=0.004)、是否伴内脏转移(P=0.001)均是骨转移预后的相关因素;而确诊乳腺癌时的年龄、月经状态、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PR状态、HER-2状态、Ki67表达水平、CK5/6及E-Cad表达状态、骨转移发生的时间与预后不相关(P均>0.05)。5.在多因素分析中,确诊骨转移时的年龄、骨转移数目及是否伴有内脏转移是影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1.乳腺癌骨转移大多发生在确诊乳腺癌后的5年内,骨转移部位分布以脊柱骨多发,其次为胸部骨、骨盆骨、四肢骨及颅骨。2.确诊骨转移时的年龄、肿块大小、ER状态、P53状态、骨转移数目、是否伴内脏转移均为骨转移预后的相关因素。3.确诊骨转移的年龄大于60岁、多发骨转移、伴有内脏转移均是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