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低工资是各国广泛使用的劳动力市场规制之一,其制度设计初衷在于保障低收入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改善民生以及调节收入分配,最低工资作为保障低端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基本制度,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最低工资标准也逐年提高。由于该制度的核心目标是维护低端劳动者的劳动权益,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直接取决于制度的有效落实,但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证的层面上,已有的研究均显示,最低工资标准的落实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障碍。为了全面考察中国最低工资标准的落实水平,分析影响最低工资落实的相关因素,更好的贯彻、执行这一制度,文章对中国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使用各地最低工资数据和相关宏观数据分析了最低工资的构成及其地区间差异,并探讨了最低工资水平的高低与动态变化;其次使用CHIP2008调查数据,通过未落实率、落实缺口、平方落实缺口等不同指标对最低工资标准的落实情况进行了界定和估算,并全面分析了最低工资标准落实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由于相关概念的界定模糊,从而导致各省市之间在最低工资标准的构成与内涵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尽管近年来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频率和幅度均有所上升,但其水平仍然偏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对劳动者工资中的各项补贴和津贴、社会保险缴费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收入进行调整以后,有9.43%的城镇职工和47.40%的农民工工资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且城镇职工和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与最低工资之间平均相差2.58%和 13.7%。基于Probit和Tobit模型的计量检验发现:首先,最低工资标准在女性、非全日制就业者中的落实情况显著低于男性、全日制就业者;除了 50岁以上的农民工之外,年龄总体上有助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落实;而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可以显著提高最低工资的落实情况。其次,最低工资的落实水平有着显著的行业差异;并且在外资和合资、国有和集体、私营和个体所有制之间依次下降。第三,最低工资水平的高低与其在农民工中的落实情况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最低工资标准的落实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地区间差异,尤其是在农民工群体中。通过上述研究可知,中国的最低工资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继续加以改进和完善。从保护低端劳动者工资水平的角度出发,本文认为对最低工资的改善既要合理设计最低工资制度,也要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落实的监管机制,另外,提高最低工资立法层次为各地政府的监督检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