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采用Ag-Cu-Ti、Cu-Mn-Co和镍基钎料(Ni-Cr-P、Ni-Cr-Si-B),通过真空钎焊技术实现了Mo-Cu合金与Cr18-Ni8不锈钢的钎焊连接,并对钎焊接头的显微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为Mo-Cu/Cr18-Ni8复合构件的焊接制备提供了试验基础和理论依据,对于扩大Mo-Cu合金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仪(EDS)、显微硬度计和微控万能电子试验机对Mo-Cu/Cr18-Ni8钎焊接头的显微组织、元素扩散分布、显微硬度、剪切强度和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Ag-Cu-Ti、Cu-Mn-Co和镍基钎料均能实现Mo-Cu合金和Cr18-Ni8不锈钢的真空钎焊链接,钎料与母材润湿良好,界面结合致密,钎焊接头性能优异,无裂纹、显微空洞、未钎合等缺陷。
Ag-Cu-Ti钎料钎缝主要由Cr18-Ni8不锈钢一侧的Ag-Cu共晶组织和Mo-Cu合金一侧的富铜固溶体组成,钎缝的显微硬度低于两侧母材;钎焊接头的剪切强度为75MPa,剪切裂纹起源于Cr18-Ni8不锈钢一侧的连接界面处,并向钎缝共晶组织中扩展,剪切断口呈现剪切塑性断裂特征。
Cu-Mn-Co钎料钎缝组织为单相Cu-Mn固溶体组织,显微硬度低于两侧母材;接头的剪切强度为192MPa,剪切断口呈现以塑性断裂为主,塑性断裂和脆性断裂相结合的断裂特征;剪切断裂发生于钎缝的铜固溶体基体中,形成塑性断裂断口,Cr18-Ni8不锈钢一侧则形成了河流状的脆性断裂断口。
Ni-Cr-P钎料钎焊接头显微组织主要由Ni-Cr-P固溶体基体组织、钎缝中心的Ni-P共晶组织、钎缝两侧的Ni-Cr(Fe、Mo)固溶体和Ni5P2、 Cr3P等析出相组成;钎缝的显微硬度高于两侧母材的显微硬度,在Ni-P共晶组织处出现最高值(560Hv);钎焊接头剪切强度为155MPa,剪切断口呈现穿晶断裂和撕裂韧窝断裂相混合的断裂特征,具有一定的塑性;断裂首先发生于Mo-Cu合金一侧连接界面处的穿晶区,剪切裂纹向钎缝中扩展,形成剪切韧窝断裂的断口。
Ni-Cr-Si-B钎料接头钎缝组织为γ-Ni(Cu、Fe)固溶体、Ni3Si、γ-Ni固溶体和Ni3B共晶,非晶态钎料钎焊接头钎缝中间的共晶组织消失,形成单相γ-Ni固溶体组织;钎缝的显微硬度高于两侧母材,在共晶组织处出现最高值;钎焊温度为1040℃时,钎焊接头的剪切强度可达207MPa,剪切断裂起源于Mo-Cu合金一侧的连接界面处,剪切断口呈现撕裂断裂、解理断裂和穿晶断裂相混合的断裂特征;钎焊温度为1120℃,钎焊接头的剪切强度高达343MPa,剪切断口表现为明显的脆性断裂特征,剪切断裂开始于钎缝基体固溶体,并在钎缝中扩展,形成微解理台阶的脆性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