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大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从宏大的人大立法到中观的行政过程再到具体的微观治理,公民参与的实践已经将民主的基本气质与精神扩散到社会转型中更加广泛的角落。同时,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在中国,新的传播技术日益普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迅速发展并已经作为了人们信息沟通的主要工具,也因此逐步成为公民表达和参与的重要渠道。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的出现和勃兴,让公民参与渠道更加便捷、广泛和互动,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公民参与的强劲势头和“互联网政治”的新景观。通过网络等新媒介,人们用一系列生动的案例演绎了新媒介时代的公民参与景象。从1998年“中国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带动“强国论坛”的崛起,到SARS中公众对公共危机的知情权的反思,到“孙志刚事件”、“黄静案”等对基本人权的关注和呼吁,再到近些时候的“虐猫事件”、“周老虎”、“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都凸显了公民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的觉醒。使公民关注权利的触角逐步由自我延伸到他人,从关注个人正当利益扩展到了社会和集体公共利益。可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中国民意崛起和公民参与实践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公民参与已成为中国公共生活领域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事实。然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在近年来声势浩大的民意浪潮和不断发展的公民参与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审视纷繁复杂的新媒介景观以及潜藏其中的权力结构关系?从这个问题出发,论文从大众媒介与公民参与的理论关联入手,构建了新媒介时代公民参与的理论,并放置到中国的现实土壤中去审视。然后关注新媒介背景下中国公民参与实践发展的基础和现实困境。在遵循这一分析思路的基础上,最后探讨中国公民社会的走向,并对新媒介时代的公民参与进行再思考,找到本论文的落脚点。具体来说,论文共分六章探讨新媒介与公民参与问题,主要是聚焦于新媒介时代的中国公民参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分三部分分别对选题背景和意义、解决的问题及难点、研究现状和新媒介、新媒介时代和公民参与三个概念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第二章关注理论基础和新媒介时代公民参与的发展。从对“公共性”的分析入手,找到新媒介与公民参与的理论关联。同时,对公民参与从西方到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历史的爬梳。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媒介时代和新媒介时代的公民参与进行阐述,回答了为什么对新媒介时代的公民参与进行研究。第三章聚焦中国语境下新媒介时代公民参与理论的构建和表达。从参与主体——“媒介公民”、参与范式——“公共协商”、参与目标——社会公正三个角度构建了新媒介时代公民参与的理论。并分别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阐释。第四章通过对新媒介时代公民参与理论的审视,探讨了中国语境下理论构建的障碍。主要从文化逻辑、制度逻辑和市场逻辑分别对参与主体、参与范式和价值追求进行审视。第五章就中国公民参与实践的基础和现实困境展开分析。执政党的政治承诺、政府信息公开等制度的出台和完善,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都使我们仍然有理由期许,“表达”和“参与”成为一种国家价值观和公民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公民参与发展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新媒介背景下的“数字鸿沟”的存在和“公共理性”缺失给公民参与带来的现实困境。第六章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公民参与的走向及再思考。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变革和公民权力意识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公民社会的转向已经悄然发生。但我们仍然需要透过纷繁复杂的新媒介景观找到潜藏其中的权力结构关系。这才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落脚点。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民主”的本质在于追求平等的参与机会和共同的表达权利。正是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介与公民参与之间碰撞、纠结的讨论过程总体上是充满乐观的。因为这一探讨过程本身就是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