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校正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QTc)延长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从而探索减轻或避免蒽环类药物致心脏毒性的方法。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乳腺科接受4个周期蒽环类药物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共279例。患者治疗前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且QTc<440ms,收集治疗后心电图发现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QTc的变化。将QTc≥440ms判为延长,根据QTc是否延长分为QTc延长组(78例)和QTc未延长组(201例)。收集两组间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Tc延长的影响因素,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计算QTc延长发生率。根据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心脏毒性症状和心电图结果评估心脏毒性。结果:治疗后发现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78例(27.96%)QTc延长,22例(7.89%)STT改变,18例(6.45%)窦性心动过缓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QTc延长组和QTc未延长组间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表柔比星48与73例,吡柔比星10与33例,多柔比星4与12例,多柔比星脂质体16与83例),使用右雷佐生治疗(4与31例),伴有冠心病(4与2例)、超重/肥胖(42与80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54,P<0.01;χ~2=5.43,P=0.02;χ~2=4.56,P=0.03;χ~2=4.51,P=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的蒽环类药物(OR=1.42,95%CI:1.37~1.48,P=0.024)和超重/肥胖(OR=1.23,95%CI:1.16~1.30,P=0.038)与QTc延长发生率呈正相关。蒽环类药物中的多柔比星脂质体导致QTc延长发生率最低,为16.16%(16/99),而表柔比星最高,为39.67%(48/121)。预防使用右雷佐生使QTc延长发生率降为11.43%(4/35)。乳腺癌伴有冠心病或超重/肥胖导致QTc延长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6.67%(4/6)和34.43%(42/122)。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低血压、休克、头晕、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心脏毒性症状,并且心电图未记录到室速、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结论: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虽然QTc延长的发生率较高,但近期未出现心脏毒性症状和致命性心律失常等心脏毒性。乳腺癌患者合并冠心病或超重/肥胖更容易出现QTc延长。预防使用右雷佐生或/和选择蒽环类药物中的多柔比星脂质体可降低QTc延长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