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胡直是明代中后期的重要阳明学人,世称“江西三子”之一。胡直与欧阳德、罗洪先、邹守益、耿定向等重要阳明学者交游,与唐顺之、李先芳、赵贞吉等文坛领袖交好,并结交了张居正、李春芳等政坛要人。在复古思潮和心学机理的影响下,胡直诗心四变,持有“神韵”诗论和“复古”化之等观念,其诗歌在明代文坛中有重要的关照意义。本论文旨在对胡直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以文献研究法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直是明代中后期的重要阳明学人,世称“江西三子”之一。胡直与欧阳德、罗洪先、邹守益、耿定向等重要阳明学者交游,与唐顺之、李先芳、赵贞吉等文坛领袖交好,并结交了张居正、李春芳等政坛要人。在复古思潮和心学机理的影响下,胡直诗心四变,持有“神韵”诗论和“复古”化之等观念,其诗歌在明代文坛中有重要的关照意义。本论文旨在对胡直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要方法,详细分析胡直的家学、人格、师承、交游情况,并全面探究尚未引起后人足够重视的诗学观念及诗歌创作;其二,从文献整理的角度出发,对胡直的交游进行考订,对胡直的生平进行编年。沿此思路,正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胡直的作品及其流传情况,通过梳理研究现状,了解有关胡直其人其文的已有研究范畴,发现胡直的诗歌观念及其诗歌创作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确立本文立论的出发点和创新点,明确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探究胡直的家学和性格,并探讨师承、交往行迹对胡直思想及文学观念的影响。第二章研究胡直的诗学观念,首先探究明代中后期复古与反复古、王阳明心学等背景对胡直诗学观念的影响,其次分析胡直诗心四变的过程,最后着重阐释胡直“复古”不化、“雅”“淡”为胜和“神韵”先之的诗学观念。第三章分析胡直的诗歌作品,总结诗歌内容,深入探讨其诗歌在风格、语言、体例和意象方面的显著特点,发掘其诗歌作品的审美价值。第四章探究胡直的诗学地位及影响,以文史结合为研究思路,展现胡直“神韵”诗论的影响,挖掘胡直对“泛江西诗派”的拓展作用。第三部分为结语。从全局性的角度对胡直作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展现胡直其人其诗在明中晚期文坛中的独特魅力。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展现胡直的文学成就,拓宽学术界对胡直的研究范围,为我们研究明代中晚期的阳明学人文学特质、江西地域文化提供一个例证,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贡献一份力量。
其他文献
关于游牧文明学界多从历史学、蒙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维度研究,为从马克思社会存在论维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游牧地理环境脆弱、人口分布稀少、生产方式简约,由此产生游牧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意识,并升华为游牧文明生存发展的生态智慧。游牧地理环境是游牧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前提。游牧地形地貌、山川湖泊河流,气候季节变化、草原承载力等条件,孕育了游牧文明独具特色的“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面对地
本文以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中“月清”的扮演者张玉兰的表演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张玉兰的从艺经历、舞台表演、女腔演唱来探究“月清”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方法。本文在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方法,并对二人台现代戏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一章论述了二人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阐述了从小曲坐唱、玩意儿发展为二人台至今的历程,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内蒙古二人台现代戏的发展概况。在创作数量方面
由于清朝在蒙古地区大力扶植推广佛教,因此蒙古地区盛行佛教,出现了一批精通蒙藏汉文的高僧学者。他们擅长写作训谕诗,并以此来教化人们,反映社会问题。训谕诗当中的宗教哲学思想是近些年来学界开始着手研究的课题之一。训谕诗是比力克箴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和启发引导教化群众的作用。丹增拉布杰(以下简称拉布杰)撰写的训谕诗正反映了当时真实的历史,力求用佛教理论教义来教化人们。这篇论文力图分析拉布杰几首具有
朱熹对《四书》的解读是其构建工夫论体系的重要方式,学界对其工夫论的研究,多集中在“格物”论,而对“诚意”工夫关照不足。但实际上朱熹对“诚意”的诠释颇费心血,易箦前三日仍在修改“诚意”章,其“诚意”工夫是值得重新关注的问题。朱熹对“诚意”的阐释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从反向的角度来看,是对“自欺”的否定,朱熹通过对“自欺”的注解,表明“诚意”工夫的内容包含为善去恶,并显示出“诚意”所带有的实践倾向。而朱
梅日更葛根(1711-1766)是清朝年间德高望重的蒙古族高僧学者。他一生著作颇丰,撰写了佛教文献及历史和医学等巨著。在梅日更葛根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占绝大部分的是训谕诗,他用简单明了的诗词论述和阐释宇宙形成、人类起源、自然现象和生与死的规律等,还提倡宣扬良好的道德风尚与风俗习惯,并指明善恶的是非明辨标准等。这些训谕诗都集中反映了梅日更葛根对人本身、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深入思考,因此具有很强的
训体文从最初孕育的早期形态,到逐渐成形再到革故变新,其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限于研究能力和精力,本文主要截取先秦两汉时期的训体文作为研究对象,以呈现早期训体文的发展迹象,并适当对后期发展进行简单描述。本文绪论部分对近四十年训体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并对选题意义及范围、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正文第一章对“训”字进行字源与字义考察,并且分析“训”一字的多种内涵。在此基础上,归纳“训”的不同呈现方式。
刘庆欣,1978年师从杜兆植先生学习作曲;1980年毕业于内蒙古高级作曲班;1987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事音乐行业四十年来,他创作了不同类型的作品,包括合唱、器乐、声乐、歌舞剧、舞蹈音乐等,这些创作经历与他深厚的作曲功底息息相关。他的合唱作品类型多样,包括原创类作品四首,创作歌曲改编类作品五首,民歌改编类作品六首和乌力格尔曲改编类作品一首,共计十六首。本文以刘庆欣创作及改编的十六首合唱作
在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上,变革思想是继传统的天命思潮之后产生的社会批判思潮的一种思想;是指在不影响原始社会制度本质的前提下,处理社会基本矛盾中的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使社会制度自我完善或保持其继续存在和发展而提出的维新思想。这一思想产生于蒙古族近代时期,主要代表是一些知识分子,其中,贡桑诺尔布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贡桑诺尔布是蒙古族近代知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贡桑诺尔布自承袭喀喇沁王职爵后,面对内忧
“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从2005年便开始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与综合类院校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回响。“高雅音乐进校园”这一活动的传播范围能够直接影响到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又能促进传播的范围,包括时间与空间。因此,本文在传播学视野下研究“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将对高雅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在传播学视野下,以室内歌剧《紫藤花》为例,将“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注重研究高雅音乐的传播环境、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