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目前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在亚洲,尤其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与人们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无关系,还有新的诊疗技术使更多的早期食管癌得以发现;食管解剖上分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好发于胸中段,其中病理类型中鳞癌占大多数,患者常因进行性进食困难或进食不适就诊。食管癌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和放、化疗等综合治疗,首选手术治疗。术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支持治疗是国内外公认的主要营养支持方式,通过鼻空肠营养管(feeding catheter)进行鼻饲,是目前大多数临床医生熟悉的肠内营养方式。近年来,更多种类的肠内营养管道应用于临床,如螺旋鼻空肠营养管、穿刺空肠营养管和双腔营养管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多种选择途径。但目前大多数临医生是根据个人习惯来选择肠内营养管道和途径,对于各种营养管道和途径的优点和缺点尚缺少横向比较,对于如何根据手术方式正确选择不同的营养管道和途径尚缺乏统一规范。本研究旨在通过不同肠内营养管在不同食管癌手术方式中的应用比较,来阐述各种营养管临床应用的优缺点,进而为食管癌病人术后肠内营养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目的:探讨在食管癌病人手术中,如何根据不同术试选择应用不同肠内营养管和途径。通过对病人主观舒适度,术后营养指标、并发症等的比较,为食管癌手术病人行肠内营养时,选择营养输入途径上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收集2013-01至2014-04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食管癌住院手术病人43例分别编号,对于胸上段与胸下段无需开腹病人随机应用普通胃管+十二指肠营养管17例,双腔营养管14例,针对合并开腹病人给予空肠造瘘管12例。方法2.1分组将普通胃管+十二指肠营养管作为对照组,双腔营养管、空肠营养管作为实验组。2.2数据采集依据自行设计的舒适度评价表,分别于术后第2天行营养管舒适度评价并记录,记录患者每天胃管引流量及拔除胃管时间,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7天抽血查肝功,记录白蛋白值,记录患者出院时间等资料。结果:1、对照组中6号病人颈段食管癌术后4天,重度感染死亡,不纳入本次分析。2、双腔营养管组、空肠造瘘管组与普通营养管组相比,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史、病变部位、术后病理分期,其P值均大于0.05,三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很好的匹配性。3、舒适度比较:双腔营养管及空肠营养管相比普通营养管在恶心、呕吐比较指标上P=0.006<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P>0.05,无统计学意义。4、将患者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的白蛋白差值相比,双腔营养管及空肠造瘘管较普通营养之间P值=0.980>0.05,无统计学意义。5、普通营养管、空肠营养管组在术后第3天达高峰,双腔营养管在术后第3、4天达峰值,三组营养管在引流量及拔管时间上P<0.05,有统计学意义。6、三组在住院时间上比较P=0.937>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食管癌病人行肠内营养,不同肠内营养管应用时各有利弊,空肠造瘘管较普通鼻空肠营养管及双腔营养管,在不影响术后肠内营养的基础上,在减轻病人的鼻腔刺激,改善、提高病人的舒适度方面体现出较强的优势,并利于开胸病人术后咳嗽、咳痰,减少肺部并发症,尤其在胸中段食管癌,采用上腹、右胸(Ivor-Lewis)术式病人中,更具有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