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之交,中国电影面临着来自电影外部和内部最强烈的冲击,而商业电影的发展是关系到中国电影生存还是毁灭的首要问题。但是中国商业电影的质量却始终在低水平线上徘徊,而且评论界往往是用艺术片的尺度去判断商业片,或者仅仅论及商业电影的视听奇观、技术主义、宣传炒作等浅表层面。理论的脱节和滞后是创作上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力图摒弃偏见,以学理的眼光观照商业电影,探索切入的途径和评论的尺度,以助于中国商业电影的批评理论的尝试,促进中国商业电影的蓬勃发展。 研究中发现,大众对商业电影的渴求与热爱,正是出于对中国历史上长期积压的心理紧张与生理焦虑进行宣泄的内在需要。本文以观众心理学为研究工具,剖析商业电影的影院观影心理动程包括:满足“视觉欲望”,欢度“道德假日”,进行“角色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类型片和明星制,是商业电影的成功范本——好莱坞和香港的魅力所在和中国商业电影的稀缺之处。 类型电影的故事叙述、意义表达、人物塑造的方式以及整体的语感能始终与随时代变化的观众心理达成相对稳定的对应,而且适应能力极强。好莱坞以基本的类型原则融合高科技等种种因素攻占全球市场;香港电影通过“本土化”使其具有东方色彩而赢取华人市场。因此我们参考类型电影并不是要照搬其模式套路,而是借鉴它对应观众心理的元素和姿态。明星制也是好莱坞和香港征服世界的基础,作为一项文化产业,电影中最有影响的明星也是最完美的商品,使观众在对明星产生接近感、认同感乃至一致感后,最终得到一份对自我的认证和对人生的肯定。在这两方面,中国商业电影由于本身的匮乏而与好莱坞、香港几乎没有可比性。 最后本文分析中国观众的传统观影心理和当代娱乐文化心理,认为在当代,商业电影的影院观影是一种时尚消费,中国商业电影的观众消费群落由“领潮人”中产阶级和“赶潮人”普通大众构成。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尝试进行中国商业电影的批评实例举隅,以贺岁片——商业喜剧的萌芽和生长为突破口,把冯小刚的三部贺岁片与其他影片放在同一平台考察,分析冯小刚一枝独秀,其余影片难出其右的原因。认为其成功在于摸透中国观众心理,调准市场定位,并对好莱坞进行学习和借鉴。这一点是为评论家所忽略的。 由此得出,中国电影的发展策略可以是:对好莱坞实行“拿来主义”,参考它对观众的谙熟和尊重以及基本创作原则,并挖掘唯我独有的题材资源、顺应心理、切中热点、认清市场、培养观众、创造品牌、注重宣传。而从中国电影的整体格局看,市场的细分和三种电影的融合是并行的趋势。 中国电影必须和中国的观众团结在一起,共同经历一个与经济文化霸权主义苦斗的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才能既与好莱坞电影共舞,同时又不被其文化霸权所伤,并能保持住自身文化的主体性而在新世纪开拓中国电影绝地逢生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