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氟异丁烯(Perfluoroisobutylene, 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相关研究提示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 Ang Ⅱ)可能参与早期炎症反应的激活过程,在继发性肺损伤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atalloproteinase, MMP)活力有显著升高趋势,以上均有可能作为PFIB防治药物干预的有效靶点。本文先后观察了血管紧张素I型受体(Angiotensin acceptor 1, AT1)抑制剂和MMP抑制剂对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的防治效果,试图从炎症反应激发和气血屏障结构破坏两个阶段阻断PFIB引发的严重肺部损伤。课题围绕"Ang Ⅱ可作为一种前炎症因子参与NF-κB激活等早期炎症反应过程,抑制Ang Ⅱ受体AT1可改善ALI症状”及“在PFIB中毒潜伏期内,抑制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PMN)释放的MMP活力可减少气血屏障的损伤,改善ALI症状”两个假设开展了以下研究:1.ARB对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防治效果1.1氯沙坦钾防治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的时效、量效关系通过对PFIB吸入后24 h内肺湿干比、支气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总蛋白含量变化进行检测发现,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具有以下特点:1)ALI发生前存在一定的潜伏期;2)肺系数、BALF总蛋白含量等宏观指标变化和肺病理损伤程度不同步。继而,实验采用ATI特异性抑制剂氯沙坦钾为工具药,以PFIB吸入后24 h各项肺系数、BALF,总蛋白含量为检测指标,评价不同给药时间及剂量条件下PFIB对肺组织的损伤情况。结果显示,氯沙坦钾对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防治效果无显著的时间效应关系,仅在PFIB暴露前1h至PFIB暴露后1h间给予氯沙坦钾对ALI有一定的改善趋势。剂量-效应关系实验表明,于PFIB暴露前1 h给予1.25-15 mg/kg不同剂量的氯沙坦钾预防对AL1改善效果无显著差异。参考以往课题组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kapa B,NF-κB)激活情况(于PFIB染毒后1-3 h内出现明显的升高趋势)及AngⅡ、ACE/ACE2变化趋势,我们推测AngⅡ可能并不在PFIB引发炎症反应过程中占主导作用,抑制AT1对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无显著的防治效果。1.2 ARB对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防治效果比较ZD7155为最新研制的AT1特异性抑制剂之一,对AT1选择性是氯沙坦钾的100倍以上。为论证“氯沙坦钾对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防治失败可能源自于AT1抑制率不足”这一假设,实验以肺系数、BALF总蛋白含量及染毒动物72 h内存活率作为观察指标,比较了PFIB暴露前0.5 h、暴露后0.5、1h三个给药时间下20 mg/kg ZD7155和40mg/kg氯沙坦钾对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氯沙坦钾和ZD7155对以上指标均有轻微的改善趋势,ZD7155降低BALF,总蛋白含量趋势似乎较氯沙坦钾明显,但两种药物间缺乏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因AT1不完全抑制导致氯沙坦钾防治效果欠佳这一假设不成立,即抑制AT1不足以抑制早期炎症反应的发生。2.MMP抑制剂对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治疗效果在前期药物筛选研究中,课题组从众多MMP抑制剂中挑选出对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具有良好预防效果的编号803药物。为评价No.803治疗效果及可能的市场潜力,实验以Glycomed公司新近上市的MMP广谱抑制齐ilomastat为阳性对照,以肺系数、BALF总蛋白及磷脂含量、肺组织MMP-2,9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 NE)活力等为检测指标,观察两种MMP抑制剂对PFIB中毒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PFIB暴露后1h给予No.803治疗可显著降低PFIB暴露后24 h BALF,总蛋白含量及各项肺系数,No.803似乎比ilomastat更具治疗效果。但是,采用明胶酶谱分析对MMP-2,9活力检测发现,ilomastat和No.803对MMP抑制率均未达到预期效果,以上可能同腹腔注射给药途径或药物制剂类型有关。3.结论本文先后以AngⅡ和MMP为切入点,分别选用AT1特异性抑制剂与MMP抑制剂,试图从炎症反应激活及气血屏障破坏两个环节切入以阻断PFIB吸入后引发严重的肺部损伤,结果表明,AT1特异性抑制剂对防治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可能不具有实用意义,而No.803作为MMP广谱抑制剂对治疗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具有明显治疗效果,可能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