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势不可挡。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实现深度脱碳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推动我国能源变革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微电网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是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就地高效消纳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大电网的有力补充和支撑,是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技术。三电平逆变器因其开关损耗小、转换效率高和易于扩展增容的特点,成为微电网核心接口装备,可在并网/离网(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新能源发电与高效节能系统优化控制理论、技术及应用”(课题编号:61821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弹性微电网的恢复力评估理论与主动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51771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优化设计与能量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513771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势不可挡。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实现深度脱碳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推动我国能源变革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微电网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是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就地高效消纳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大电网的有力补充和支撑,是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技术。三电平逆变器因其开关损耗小、转换效率高和易于扩展增容的特点,成为微电网核心接口装备,可在并网/离网(孤岛)运行模式下将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单元灵活接入微电网,其控制性能直接影响微电网系统的运行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意义重大。以模型预测控制为代表的微电网逆变器新型控制技术,因具备动态响应快、易于实现、多目标优化、非线性约束等突出优势,备受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青睐。然而,三电平逆变器模型预测控制在微电网中的应用研究尚不完备,仍存在若干关键问题未能解决。为此,本文以T型三电平逆变器为研究对象,从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的预测模型、代价函数、多目标约束、矢量选择和优化方法等角度切入,重点突破共模电压与电流失真的同时抑制、电压质量改善与观测器设计、电压频率自适应调节、零序环流抑制与控制精度提升等关键控制技术,提升逆变器对微电网母线电压和电流的主动控制能力,实现“高可靠、高精度、自适应、低谐波、低成本”等性能要求。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如下:针对微电网中三电平并网逆变器传统控制方法存在的共模电压高和电流畸变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抑制共模电压的双矢量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新方法通过将产生高共模电压的矢量剔出候选矢量集以限制共模电压幅值。其次,采用双矢量模型预测控制方案有效提升并网控制精度,根据基于中点距离的代价函数和矢量预选择策略简化双矢量的评估过程。通过优化无权重因子策略和候选矢量集补偿方法,使并网逆变器同时实现低共模电压控制、中性点电压平衡和电流畸变抑制,提升了微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针对微电网中三电平逆变器传统模型预测电压控制严重依赖传感器且电压质量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无电流传感器的改进型双矢量模型预测电压控制方法。新方法简化了模型预测电压控制的数学模型和控制框架,将逆变器的输出电压波动引入到优化目标中,改善了微电网母线电压质量;设计了基于强跟踪卡尔曼滤波器的观测器来估计电容电流,以减少传感器数量和降低系统成本。此外,基于球形译码原理的两层决策算法有效降低双矢量选择过程的复杂度和计算负担。针对微电网中三电平逆变器对突变负载的适应性差、频率调节能力弱问题,提出一种频率自适应调节的双模型预测控制方案,其包括内环控制(模型预测电压控制)和外环控制。在保证功率有效分配的基础上,为提升频率动态调节能力,外环控制中提出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新方法通过分析负载动态需求,构建不同频率偏移场景下的优化目标,即根据不同负载切换工况,通过优化频率偏移和频率回归状态的目标,相应的加快或减慢频率响应过程,提高频率动态特性和多负载场景适应能力。此外,基于李雅普诺夫判据对所提方法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为关键参数的设计提供指导。针对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传统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存在的环流抑制效果差和电流谐波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矢量模型预测控制环流抑制方法。新方法通过构造具有零平均共模电压的虚拟矢量扩展控制的自由度,增强零序环流抑制能力。同时将小矢量引入到虚拟矢量,设计无权重因子中性点电压平衡方案。此外,多矢量预选算法将多目标代价函数简化为单目标代价函数,优化了最近3矢量的选择过程,降低计算负担同时有效提升电流控制精度,具有实现简单、无需通信的优点。综上所述,本文在三电平逆变器模型预测控制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为保障三电平逆变器在微电网中可靠、高效、稳定运行及扩容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为推动微电网变换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有助于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工作,助力我国推进深度脱碳技术攻关。
其他文献
世界能源格局深化变革,具备高渗透率特点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已经成为能源革命的大趋势。然而,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大力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直流微电网并配备相应的储能单元已成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针对含混合储能的光伏直流微电网中的各单元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一种稳定可靠的控制策略为直流微电网实际应用提供有力支撑。首先,建立直流微电网系
在当下社会发展阶段,随着光伏并网的规模及数量不断地增加,以光伏发电为主的微电网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依托临沂市某县的厂区2.8MWp分布式光伏发电增容项目,搭建了光伏-储能电池系统并对其进行能量管理,结合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验证其对能量管理改进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所示:本文首先结合该项目所应用的光伏电池板和变压器,阐述了微电网中光伏,蓄电池及逆变器三大模块的结
近年来,全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N2O作为除CO2、CH4外的第三大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另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废弃物产量巨大,为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生态农业理念,将农业废弃物制成生物炭还田是一项有效举措。施用生物炭是实现N2O减排的一种潜在方法。然而,生物炭性质依不同制备原材料、温度、方法而有差异,其对反硝化过程和N2O排放的影响及机理尚不清楚。为探明未改性(BC)和
反渗透和离子交换法常用于处理低浓度硝酸盐废水,对这种方法产生的浓度更高的硝酸盐废水进一步处理是行业的技术难题,因此开发处理高浓度硝酸盐废水技术一直是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溶析结晶法在无机化合物的结晶领域逐渐得到应用,与物化法相比,溶析结晶法可以将目标污染物结晶析出,而非简单的转移或浓缩;相较于生物法处理高浓度硝酸盐废水,溶析结晶法具有无需外加碳源,受低温影响较小且溶析剂可以回收利用的优势,溶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但由于我国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比较严重,在区域和时间的分配上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春夏多秋冬少”的特点。为了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越来越严重的供需矛盾问题,一系列跨流域的长距离调水工程应运而生。管路发生事故停泵、阀门快速关闭等情况时,产生的停泵或关阀水锤易导致输水管路的严重故障。为防止长距离重力流输水工程水锤发生,减少水锤危害。以山西省引黄入晋工程某段为例,建立了水力瞬
在经济高速发展且资源短缺的今天,各种稀有资源的回收利用相当重要。近些年来,碘、铯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国际市场上均属于紧俏物资且价格昂贵。碘可用于制备催化剂、动物饲料、制药等;铯作为稀有碱金属常应用于航空、医药、能源、化学等方面。盐湖资源中含有较为丰富且未被高效利用的碘、铯资源,因此盐湖卤水中碘、铯资源的高效分离对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十分关键。电控离子交换技术(Electrochemi
地下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地下水一旦遭到污染,会对自然环境带来较大危害。岩溶水资源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供水中占有重要地位。山西省是我国岩溶地下水分布面积最广的北方省份,然而,近些年来,山西省众多岩溶泉域内水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各种问题日益突出。龙子祠泉是山西省19处岩溶大泉之一,是临汾市的重要水源地。近几十年来,由于泉域内水体质量呈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泉域内的居民生
近几十年来,化石燃料燃烧、化肥使用和畜牧业发展等人类活动使得大气氮沉降量持续增加,导致土壤酸化、养分流失、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从而制约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等重要生态功能;煤矿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破坏,而复垦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措施进一步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结构性差、微生物活性低等问题。生物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发达、表面官能团丰富、吸附能力强等特性,可以有效改善土壤
由于在制药、医疗等行业中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抗生素污染。长期滥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就是污染土壤、水源、食物,甚至产生耐药基因,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长期且不可逆的损害。本研究采用绿茶合成纳米零价铁/铜(GT-nZVI/Cu)活化过硫酸盐(PS)增强电动力学(EK)修复磺胺甲恶唑(SMX)污染土壤。研究了阳极电解液类型、PS浓度和电压梯度对SMX降解的影响。评价了SMX污染土壤的
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化学CO2还原反应中具有原子利用率高、稳定性好、催化活性优良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开发相较于贵金属会有效降低催化剂制备成本,其中以Fe、Co、Ni为代表的单原子催化剂在CO2电还原转化为CO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但是存在单原子易团聚、分散不均匀的现象,因此金属载体的合理设计尤为关键,需要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孔结构,而中空多孔碳球可以很好满足上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