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土壤水分短缺、肥力有限、侵蚀严重等问题导致了该地生态环境脆弱,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生物炭作为保水增肥、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手段,应用于半干旱区可以缓解土壤的干旱和贫瘠。本文以半干旱区固原生态试验站生物炭修复4a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微生物量对不同添加类型(槐树皮、梧桐锯末生物炭)和比例(1%、3%、5%,质量百分比)生物炭长期应用的响应,并采用了高通量测序、冗余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生物炭对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理化因子与土壤酶活性、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生物炭应用4a后的0-2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有效磷、铵态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2.16%-237.69%、22.21%-331.60%、103%-497%,土壤全氮含量增加了0.82%-50.34%,对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无明显规律,综合分析3%生物炭对硝态氮含量影响最大;有机碳、全氮含量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总体而言,槐树皮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促进效果优于梧桐锯末生物炭,5%生物炭添加量最佳。(2)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方面:生物炭应用4a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基本上未达到显著水平,两种生物炭均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加了碱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幅分别为0-28.63%、33.74%-135.76%,蔗糖酶活性的变化与生物炭种类有关,梧桐锯末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的促进效果优于槐树皮生物炭。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土层间理化因子对酶活性、微生物量的相关关系不完全一致,总体而言脲酶与有效磷、有机碳、全氮显著相关,微生物量氮与有效磷显著相关,蔗糖酶与硝态氮呈现显著相关性。(3)在细菌多样性方面:生物炭应用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梧桐锯末生物炭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优于槐树皮生物炭,且3%梧桐锯末生物炭效果最佳,其香农指数为6.22;优势菌门主要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Saccharibacteria,相对丰度共占76.80%—85.31%;优势菌纲有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其相对丰度占48.13%—57.08%;属水平上,施用生物炭增加了芽孢杆菌属(Bacillus)、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土微菌属(Pedomicrobium)、根瘤菌属(Rhizobium)的相对丰度;层级聚类及冗余分析(RDA)发现,施加生物炭对细菌群落结构有影响,其中,微生物量碳、含水率、铵态氮、有机碳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细菌优势门与环境因子相关性heatmap图分析表明,铵态氮与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呈显著相关性。铵态氮是影响细菌群落的主要理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