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8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出口贸易几乎每四年翻一番,从一个在世界上微不足道的出口国成为目前世界第一大出口市场。伴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出现了很大的调整和升级,以工业制成品为代表的制造业出口广度和出口深度都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其中的机电产品。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转型时期,再加上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和中国越来多地参与到产业内贸易的全球分工模式中。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被用来解释中国的出口贸易时就遇到了困难。当运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时,很多人发现中国的出口现象显得很特别,超过了中国要素禀赋所能解释的程度,存在着所谓的出口结构之迷,因此我们需要探寻其中的原因。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中的“本地市场效应”对解释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中国的国内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刺激内需的政策也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所以“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的出口贸易,特别是对那些具有很强规模经济的机电产品出口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虽然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本国增加值仍然是劳动密集的成分,但越来越多的此类产业在中国形成集聚,中国的大市场应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大市场效应还会进一步促进这些产业的出口,进而继续促进出口结构的升级和贸易模式的转变。
本文首先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接着在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上运用投入产出表中的行业数据和国际统计局调查的企业数据对要素促进出口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仅仅依靠要素禀赋不能解释中国的出口现象。然后通过分析发现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产业内贸易的模式中了,可以引入新贸易理论进行分析。而后在国家层面上、产业层面上和企业层面上详细分析本地市场规模的扩大对中国出口的促进作用。论文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的“本地市场效应”都进行了分析,“本地市场效应”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文章在结论部分指出了内需和外需并不是矛盾的,内需的增加有时反而会促进我国的出口,内需的增加和规模经济的增强会促使中国形成新的大市场规模经济比较优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增加内需以发挥“本地市场效应”呢?论文对中国如何扩大内需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一是要培育国内市场,二是重点加强对县乡两级地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三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启动劳动力市场改革,四是我们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本文的研究创新点在于:1.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转变进行研究以及发现要素禀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的出口现象:2.对中国参与分工模式的变化进行全面性的探索:3.系统地运用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异质企业贸易理论和严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本地市场效应"进行多方位,分层次的检验验证,确认了“本地市场效应”对我国出口作用。研究方法中涉及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构建、引力模型的使用、半参数的估计方法、分位数回归方法等。论文的主要结论在于发现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产业内分工的模式中了,“本地市场效应”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的出口贸易现象,而且在国家、产业和企业层面上发现了“本地市场效应”的稳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