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能否妥当处理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直接关系到边疆的巩固、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的安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始终把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专门制定与实施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口支援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该项政策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是在中央或上级政府主导下,为了促进协调发展,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相对发达地区或部门对口帮扶落后地区或部门的政策。对口支援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层次性、互惠性及政府主导性五个特点;与一般横向区域协作之间的不同在于,它明确肩负了一种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责任。
通过实施对口支援,既能缓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与发展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长期严重滞后的现状,也有助于解决中东部省市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原材料严重不足的问题,进而推动这些地区的再发展,实现双方在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领域的优势互补。通过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一方面有助于增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另一方面有助于缩小西部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各项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对口支援既有民族政策的性质,又可发挥区域政策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30多年来我国对口支援政策的发展脉络、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对其中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进行分析与归纳,就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提出建议。
全文共由六章构成,对1979年以来,我国针对民族地区开展的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做了系统阐述。本文主要从来自省区外的对口支援和省区内部的对口支援两个层次展开分析,将其分为面对点式对口支援(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点对点式对口支援(以沪滇对口支援、闽宁对口支援为例)、点对面式对口支援(以云南省内对口支援、广西区内对口支援为例)三种模式。论文对对口支援政策的有效性及所获得的成果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认为这项政策在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快速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同时也分析与总结了该政策在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本文还选取了两种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即对美国和日本在开发落后地区方面的成功做法与经验,以及前苏联及前南斯拉夫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得失做了考察,在总结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对口支援工作的实际,从目标瞄准机制、项目及资金管理机制、社会力量动员机制以及政策保障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新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