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恶性淋巴瘤为起源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器官的一种恶性肿瘤,根据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 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通过常规治疗仍有50%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出现复发。DLBCL为一类异质性疾病它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疗效等特征不一。Double-hit lymphoma DHL)为同时存在MYC基因重排和一个额外基因(Bcl-2、Bcl-6或CCND1)易位的一类B细胞淋巴瘤,近些年研究表明DHL患者的预后极差,其最常见的基因易位类型为MYC/Bcl-2,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出Bcl-2及C-myc蛋白阳性表达的淋巴瘤称为Bcl-2/MYC蛋白共表达淋巴瘤。本实验探讨Bcl-2、C-myc蛋白在复发DLBC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诊治DLBCL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4年1月至2014年10月的322例DLBCL患者中,筛选出30例复发DLBCL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临床分期、IPI评分、乳酸脱氢酶水平、有无B症状、有无结外组织或器官侵犯等临床资料,随访收集患者的生存资料(DFS、OS),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Bcl-2蛋白在DLBCL患者初诊时病理组织中的表达,使用X2检验行单因素分析,用Kaplan-Meier法作生存分析。结果: 1.30例DLBCL患者中,男性14例(46.7%),女性16例(53.3%),男女比为1:1.15;发病年龄为31-80岁,其中位年龄为61岁;初治时Ann Arbor分期为Ⅰ期3例、Ⅱ期5例、Ⅲ期16例、Ⅳ期6例:Ⅰ-Ⅱ期共8例(26.7%),III-IV期共22例(73.3%);初治时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正常10例(33.3%),升高20例(66.7%);初治时有B症状16例(53.3%),无B症状14例(46.7%);初治时IPI评分0-1分12例(40%),≥2分18例(60%);原发灶位于淋巴结内14例(46.7%),结外16例(53.3%);免疫表型为生发中心来源的13例(43.3%),非生发中心来源17例(56.7%);有结外组织侵犯12例(40%),无结外组织侵犯18例(60%)。30例DLBCL中Bcl-2蛋白阳性21例(70%),Bcl-2蛋白阴性9例(30%);C-myc蛋白阳性24例(80%),C-myc蛋白阴性6例(20%)。Bcl-2/C-myc共表达患者18例(60%),非Bcl-2/C-myc共表达患者12例(40%)。2.统计学分析显示:Bcl-2、C-myc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血乳酸脱氢酶水平、有无B症状、IPI评分、原发部位、免疫表型(GCB、non-GCB)、有无结外受侵均无关(P>0.05)。且Bcl-2蛋白的表达与C-myc蛋白的表达无相关性(P=0.329)。3.生存分析显示:Bcl-2阴性组和阳性组的中位DFS分别为22月、7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 Bcl-2阴性组和阳性组的中位0S分别为49月、28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 C-myc阴性组与C-myc阳性组的中位DFS分别为18月、13月;C-myc阴性组和阳性组的中位0S分别为44月、35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91,P=0.180)。Bcl-2/C-myc共表达组、非共表达组的中位DFS分别为7月、2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Bcl-2/C-myc共表达组、Bcl-2/C-myc非共表达组的中位OS分别为24月、49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结论:1.Bcl-2蛋白、C-myc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血乳酸脱氢酶水平、有无B症状、IPI.评分、原发部位、有无结外受侵均无关。2.Bcl-2阴性组DFS优于Bcl-2阳性组。C-myc日性对生存无明显影响。3.Bcl-2蛋白的表达与C-myc蛋白的表达无相关性。4. Bcl-2/C-myc共表达组DFS劣于Bcl-2/C-myc非共表达组,0S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