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卤代有机污染物是一类含卤族元素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典型的难降解、强亲脂、长距离迁移特点,也具有生物毒性、内分泌干扰性和“三致”作用。由于该类有机污染物在全球范围内大量使用,即便大部分已经被禁止生产和使用,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存在明显的二次排放。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为西北和华北地区的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水源保障。而其多泥沙特性,一方面使得下游河道严重淤积,形成了特殊的地上悬河;另一方面,悬浮颗粒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水环境介质,在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起着重要作用。悬浮颗粒物表面较易吸附大量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可随着径流输送到海洋,也可沉积后经再悬浮作用引起二次污染,还可通过食物链转移进入生物体内。黄河河南段的桃花峪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第二阶梯(黄土高原)和第三阶梯(华北平原)的地形差异造就了黄河水文特征显著变化:中游水流湍急,下游水流骤缓,泥沙大量沉积,河床逐渐淤高。而中游的三门峡和小浪底两座大型水利电站和水库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径流和泥沙的时空分布,从而影响有机污染物的源汇关系。截止目前,有关该河段的有机污染物研究尚不够系统,难以有效支撑相关的污染防治工作。因此,本研究工作选择黄河河南段的干支流作为研究区域,以多氯联苯、卤代阻燃剂(多溴联苯醚、德克隆和新溴代阻燃剂)、有机氯农药等有机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干支流的表层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样品,研究典型卤代有机污染物的含量水平、时空变化、迁移转化等地球化学行为,揭示黄河河南段持久性卤代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黄河河南段表层沉积物中,31种多氯联苯的总浓度范围为ND1012 pg g-1,平均浓度为112 pg g-1;7种指示性多氯联苯的总浓度为ND423 pg g-1,平均浓度为44.5pg g-1。与国内其它水体相比,黄河河南段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浓度较低。支流中多氯联苯含量高于干流,为干流中多氯联苯的输入源。黄河河南段悬浮颗粒物中31种多氯联苯的质量浓度范围为1.703925 pg g-1,高于相应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水平;黄河河南段悬浮颗粒物中31种多氯联苯的体积浓度为4.95149 pg L-1。与国内外其它水体相比,黄河河南段水体悬浮颗粒态多氯联苯浓度较低。组成特征表明黄河河南段沉积物及悬浮颗粒物中多氯联苯均以低氯代多氯联苯(三氯联苯五氯联苯)为主,沉积物总有机碳含量为影响沉积物中多氯联苯分布的主要因素;水体悬浮颗粒物含量是影响水体悬浮颗粒态多氯联苯含量的主要因素。与沉积物质量基准相比,黄河河南段沉积物及悬浮颗粒物中多氯联苯风险较低。(2)黄河河南段三个季节(春季、夏季、冬季)的悬浮颗粒物中,卤代阻燃剂总浓度为42.2±91.2 ng g-1,远远高于表层沉积物中的相应值(1.82±2.94 ng g-1)。表层沉积物中的多溴联苯醚、德克隆和新溴代阻燃剂污染水平普遍相对较低,分别为0.19±0.44ng g-1、0.06±0.14 ng g-1和1.29±2.59 ng g-1。通过与其他研究的比较,黄河河南段卤代阻燃剂的有限使用可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大多数样点的样品中,新溴代阻燃剂是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中的主要污染物,尤其是十溴二苯乙烷/BDE-209的平均浓度比值明显高于以前的研究,这均表明新溴代阻燃剂现在被广泛用作多溴联苯醚等“旧”阻燃剂的替代品。此外,本研究几乎所有样品的卤代阻燃剂浓度都与流域内主要城市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无关,这可能归因于黄河“地上河”的特征以及河南省复杂的河流系统。(3)黄河河南段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均值分别为564±890 pg g-11 dw和58.2±292 pg g-1dw;有机氯农药浓度在悬浮颗粒物中表现为水库最高、干流最低,在沉积物中则以支流最高、干流和水库均较低。水库水位下降、降雨造成的水土流失等因素对该河段有机氯农药的时间分布影响更大。与2005年同流域的研究相比,有机氯农药浓度明显下降,而有机氯农药的组成特征值比值证明9年来无明显的有机氯农药使用或泄露;4种六六六和4种滴滴涕的降解比率和降解速率结果显示,该河段表层沉积物中滴滴涕的降解以好氧为主;受沉积和冲刷作用的影响,沿岸土壤和泥沙已成为该河段水体的重要污染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