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明确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正如Karl Marx所说:“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英语,作为国内必修的第二语言,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语言学科,就目前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是各类场合用来进行交际的重要语种之一。基于大环境如是,自2000年起,教育部针对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课程目的与要求、起始年级等问题进行调研,决定从2001年9月起逐步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推进英语课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可适当提前。笔者所在的地域为广东省省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国外旅居不在少数,国际商务活动也场次过百,对英语交际能力也不断提升,需求剧增,外语热不断升温,这对教育同时又带来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和冲击。学校教育,作为所有教育中的中流砥柱,知识积累的奠基石,无疑是课程革命的中心地带,所教授的一切内容都是为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使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要为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使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要使青少年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并养成时时自我反省的习惯,学会自我调整,使自身不断完善……但教育阵地亦有地域的差异,城乡的区别,导致了教育的不均衡。作为一名长期奋战一线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外语学习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方式,笔者都有着很深的体会和认识。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小学生,是极具强烈的模仿力、记忆力和可塑性的群体,拥有许多中学生甚至成年人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老师可以利用小孩子好奇、好动的天性,运用多种教学法让学生的脑子和身体都动起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原始创新激情,促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思考问题”,进而从英语学习中感受到满足和成功的喜悦。但是乡镇学校没有很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这对英语学习——特别是小学起萌阶段的学生是非常不利的,学生起始阶段对英语学习感到新奇、有趣,学习兴趣浓,但到了高年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劲头明显不足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开始萌芽并日趋严重,令许多学校都遭遇此教学尴尬;我国许多农村小学,又由于“麻雀学校”的合并和教师待遇问题,导致教学人员流失,促使原本的正常教学班普遍存在了大班教学的现象;而与小班教学相比,大班额在实际教学中确实存在一定困难,也令不少教师产生困惑和怨气;农村学生课后几乎没有学习英语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语言学习、习得和语言实践的环境,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势必提高缓慢。本文就这种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深入思考新课标教学理念,通过对小学英语大班教学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注重扎扎实实的打好“双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英语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尽量做到巧妙的构筑英语教学省时、高效的基本框架和教学体系,解决英语两极分化问题,提高村校小学英语课堂内外的教学效能,形成课堂是“戏台”的教学特色,使“学中玩,玩中学”名副其实,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畅游的知识海洋,如:1.除国家必修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如英语活动课、外教课,学校尽可能为英语老师安排适量的专业课程,而尽量避免兼教其他学科的情况;各校图书馆可在资金允许的范围内购置英语读物、杂志、英汉词典、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尽量配备英语简易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2.尝试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内容,活学活用,把课堂作为学习英语的主战场,把课外实践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实习园地,让学生主动“练”起来,主动“学”起来,使新课程、新理念、活动教育真正得融进英语教学。3.活动分层,减轻学生负担及压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以“活动教育”推动下的英语课堂,学习气氛是相当活跃的,但由于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在同一个活动要求下效能必然有所不同。4.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学理念,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语言产出的质量,有助于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可将此策略应用于学生主体性活动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5.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他只有一丁点儿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用细微的语言关心、爱护学生。悉心设计学习评价,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按自己的目标争取奖品,他们被一种无形的“激励磁场”吸引着。6.设计些可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作业,让他们一起讨论的同时,其实也是侧面促使家长对学科关注的捷径。总而言之,语言学习不可能在真空环境下发生的,没有哪里比教室更能够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语言环境。教师应尽量在各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多给学生鼓励,尤其是学困生,消除他们语言学习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和沮丧感,正如世界上找不到完全雷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学生也都是千差万别,即使同是后进生,也各有各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把高效教学带进每一个课堂,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让我们永远记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