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STEM教育逐渐成为国内教育与研究热点,但在国内发展的热潮中出现了很多“水土不服”的情况,比如照搬国外课程导致任教教师和学生都无法适应等状况屡屡发生,因此在STEM教育热潮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国外起源的STEM教育需如何移植到中国的本土教学环境中。STEM课程作为STEM教育的载体,在培养学生STEM素养与实现人才培养等方面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区别于美国的小学全科教学,国内的小学采取的均是单科教学,因此在国内实施STEM课程具有一定的实施难度。但不可忽视的一面是,自STS教育、STSE教育一直到STEM教育在国内的兴起,可明确看出学科教学尤其是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等传统学科当前的发展趋势都是呈现融合性与跨学科性的特点,教育部17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在课程内容中新增“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也证实了需加强科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性。基于国内目前不具备直接开展STEM全科课程的条件,本研究的目的为立足于国内教学现状,开发适合国内小学开展STEM拓展性课程,旨在通过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提升学生现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与设计制作能力,并为学生初中与高中的理工科学习与STEM教育深度学习奠定基础。文章大体划分为以下四部分:绪论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文献综述,该部分提出为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提供了依据与佐证。通过对国内与国外的文献尤其是STEM课程与STEM素养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一方面是加深对于各块概念的厘清,另一方面可了解前人的研究状况和该研究的创新所在。另,基于STEM课程建构提供理论基础,分别参考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接着是研究设计,包括对于研究方法、研究路线、核心概念界定、研究工具编制等。第二部分为正文的第一章到第二章,是基于STE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部分。首先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STEM素养现状与当前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依据。接着对于STEM课程策略和课程类型等进行分类并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适合当前中国本土化的STEM整合方式。然后对于STEM常用课程模式进行论述,并由此提出适合本研究应用的课程设计流程: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提出、制定合理的解决的方案、实施方案、优化方案与交流评价。接着从课程设计原则与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六方面建构“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课程”。在上述的研究基础上,第二章主要是论述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课程开展两个学期,共计十三次活动,课程分为“基于科学的STEM课程模块、基于工程与技术的STEM课程模块、STEM综合主题课程模块”三大模块进行教学与开展,满足“真实情境性”、“合作学习”、“科学与工程实践”、“自主性与开放性”等多个课程要素。同时给出四个教学设计案例,包括“制作细胞模型”、“航空工程设计”、“降落伞”等多个主题。论文的第三章与第四章为第三部分即课程的实施环节与实施效果验证环节,主要是根据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面向AQ小学的学生进行教学,给与了能体现STEM特点的典型教学片段,包括最终展示评价、创新设计的教学等片段。研究的学生人数是15人,课程开展历时将近一年,有较多的过程性资料,主要通过问卷、访谈并结合学生过程性的材料包括作业、记录单、实验单、设计图纸、日记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第五章结论与反思为论文最终部分,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小学生STEM素养现状在技术知识、工程知识、能力维度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与物化设计能力上表现堪忧。第二,基于主题式的STEM拓展性课程能提升小学生STEM素养。第三,基于主题式的STEM拓展性课程对科学知识、工程知识、STEM态度提升效果较好,对于STEM能力提升效果不显著。第四,STEM课程需满足“真实问题情境”、“开放性与自主性”、“科学与工程实践”等多要素。最后对本研究进行反思,希望找出不足之处思索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