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包世臣散文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河、漕、盐、农、礼、刑、兵、货币、鸦片、抗夷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明确的经世意图。包世臣经世思想与散文创作是明清时期实学思想和经世散文发展的重要一环,对近代思想和经世散文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本论文以包世臣文集《安吴四种》中相关经世散文篇目及《说储》《小倦游阁文稿》部分经世散文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生平交游、文集编纂体例、传记书信研究以及价值影响四个大的方面入手,对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世臣散文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河、漕、盐、农、礼、刑、兵、货币、鸦片、抗夷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明确的经世意图。包世臣经世思想与散文创作是明清时期实学思想和经世散文发展的重要一环,对近代思想和经世散文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本论文以包世臣文集《安吴四种》中相关经世散文篇目及《说储》《小倦游阁文稿》部分经世散文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生平交游、文集编纂体例、传记书信研究以及价值影响四个大的方面入手,对包世臣经世散文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考论包世臣的生平和交游。关于包世臣的生平,本文主要在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其经世散文创作为分期做一简单论述。研究包世臣的文学交游,主要论述以张琦为主的常州派文人对包世臣作经世文章的影响。本章重点和创新之处是在笔者所辑包世臣佚文的基础上对其交游做一补述。第二章是对包世臣文集版本及别集《安吴四种》编纂体例的研究。包世臣晚年手编的《安吴四种》并未遵循文人别集编纂体例的传统,而是另辟蹊径,赋予了文集体例突出的经世思想。故本章的重点即通过对包世臣编纂《安吴四种》过程、体例的论述,去深入挖掘包世文集编纂体例背后蕴含的经世致用思想,以及包世臣手编《安吴四种》在文集编纂体例史上的价值。第三章是包世臣经世散文研究综论。首先,对学界关于明清时期实学的概念以及起止时间分期的讨论以及明清时期经世散文的创作情况做一概述,将包世臣经世散文研究置于更大的视野下,更加客观、合理地看待其经世散文的价值。其次,对包世臣的经世散文整体的思想内容做一概述。第四章重点研究包世臣的书信和传记。包世臣作有一篇传记理论,明确地论述了传主选择的标准、作传目的及叙事理念。而他的书信,又能最为直观体现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故本论文选择其传记、书信两种文体作为研究重点,深入研究他经世散文中蕴含和体现的“务为有用”的经世思想。第五章研究包世臣经世散文在明清经世思想和散文创作发展中的价值和影响。主要有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经世散文中包含的未被后人重视的首发之语,客观上对鸦片战争之后的创作风气产生了影响。二是他在经世散文创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对龚自珍、魏源等人的经世散文创作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可以说,他开启了经世散文创作的风气,算得上是启蒙民智的先驱。
其他文献
近几年,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了便捷又广大的平台。以李子柒为代表,千千万万的中国新媒体人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推向新的高度。饮食词汇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载体,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本论文以《新实用汉语课本》和《发展汉语》两套教材中的饮食词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对比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法,研究词汇背后的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饮食词汇的教学。论文共分五
语气副词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常将语义上有共性的语气副词放在一起讨论。“不妨”“最好”“何不”“还是”“干脆”都具有[+建议]义,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进行建议,本文将这组词称为建议类语气副词。本文以建议类语气副词为研究对象,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替换、对比等研究方法,探讨建议类语气副词的情态问题、同现问题、焦点结构、主位结构等,旨在寻求建议类语气副词的语义及功能差异,并探究导致其差异的深
邵长蘅的散文,清人评价褒贬不一,或以其散文可与侯方域、魏禧等并称,或以其散文学唐宋文而蹊径未化。学界现有关于邵长蘅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诗歌,对其散文成就的专门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对邵长蘅的散文进行系统的个案研究,通过对其生平著述、文学交游、散文理论以及散文创作的考察,从文学散文的角度重估邵长蘅散文的成就。文章一共分四章。首章对邵长蘅生平进行分期,主要论及其心态变化以及影响其创作心态的重要事件,并且对其相
本研究以李佩甫乡土小说的伦理书写为研究对象。作为深具地域色彩的河南本土作家,李佩甫延续了新文学以降的乡土小说传统,尤其在伦理书写方面独具特色,通过细腻深刻的伦理书写,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的旺盛生命力。因而伦理书写是值得重视的关键词。所以,探究李佩甫乡土小说伦理书写的来源、样态、内涵与价值,对于指出其独特性,评价当代乡土小说的意义,乃至助力乡村人伦文明建设,均有裨益。研究运用文本细读法,以作品为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剧,各类话语思潮席卷并置。在这一纷繁复杂的文化语境下,新世纪东北作家自觉坚守民间文化立场,接受民间文学滋养,在承继文学传统中锐意求新,对土地意象的书写在题材、体裁、叙事、审美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开放的艺术流向,展现出浓郁地域特色的历史现实叙事,又以全球视阈的文化审视深度表达人类普适性价值关怀。然而,与创作的繁荣相比,学界未能对新世纪东北小说土地意象书写所呈现的审美向度的
非字面语言是人类语言复杂性的集中表现。反讽是非字面语言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指说话人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以此来表达批评或嘲弄等态度。口语反讽理解(下文简称“反讽理解”)是实验语用学研究的热点。目前的研究多关注语境和音韵在反讽理解中的作用;但研究结论存在诸多分歧。主要的分歧可分为三个方面:一、语境和音韵在反讽理解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的分歧。一类研究(Pexman,2008;Woodland e
《盛明雜劇》是明代沈泰編訂的一部明代雜劇重要總集,包括60篇雜劇劇作,全書共三十八萬余字。其中賓白語言口語性強,反映出整個明代語言發展的實際情況。本文以《盛明雜劇》賓白助詞為研究對象,對書中部分助詞進行窮盡式統計,描寫其分佈和使用情況,著重梳理助詞由實到虛語法化的路徑,並就某些語法現象聯繫其背景劇目現代方言用法,對不同方言區助詞語用情況作以比較,在漢語史和方言之間相互印證。全文共分為四章,主要內容
疫情期间,教师在面对"教学空间"和"教学行为"完全物理隔离的情况下,利用翻转课堂教学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又一次成为热点问题。高校教师面对着"多种变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借助"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此来设计、实施和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传统"内容为本"向"成果为本"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来把握教
雪莉·杰克逊的《邪屋》向来被认为是美国当代哥特的开端,但其新哥特叙事特征却很少有人研究。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深入分析探讨《邪屋》的新哥特叙事及其美学特征,以期在“重评杰克逊”的时代风潮中提供点滴自己的思考。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先导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分别介绍了《邪屋》的研究现状、美国的哥特传统以及雪莉·杰克逊本人与哥特表达的契合。笔者通过研究比对杰克逊笔下的哥特主题及其个人成长
本论文借用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对查尔斯·约翰逊的小说《牧牛传说》进行解读,旨在强调身份的流变性和建立包容性社会的重要性。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种族和自由等主题对查尔斯·约翰逊和《牧牛传说》做了大量研究,但鲜有人从后殖民角度对《牧牛传说》进行解读。本论文主要借用霍米·巴巴的相关后殖民理论对《牧牛传说》进行解读,以期能给读者解析《牧牛传说》一个新的角度,为美国非裔解决身份危机提供一个新视角,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