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土地出让收入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土地财政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如果不改变土地财政诸多弊端,将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阻碍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扭曲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造成寻租和腐败的政府行为以及导致更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影响我国民生工程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如何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确保地方政府保持足够的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土地财政问题虽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理论上或实证层面都未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土地财政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入手,提出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并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给出解释并得出结论。首先,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土地财政进行界定,通过数据对土地财政的构成和结构进行对比和分析。其次,从财政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入手研究制约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制度因素。第三,运用实证研究,分析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并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来考察经济增长,探讨土地财政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积极影响;从寻租和腐败的政府行为等角度,分析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阻碍作用。最后,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解决土地财政困难提出了政策建议。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二、三章为对土地财政相关理论、土地财政现状分析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第四、五、六章利用全国范围的时间序列建立VAR模型,并选取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区域进行计量分析;第七、八章对影响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制度因素进行论述并提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以及不同地区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长期趋同的特点。具体来说,一方面,利用脉冲响应分析法建立土地出让与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就业人数之间的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出了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30个省份的数据,将我国的30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区,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建立了混合效应、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为适应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必须从我国实际经济发展阶段出发,明确我国土地财政对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深刻认识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和机制。土地财政作为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总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同样经济增长也会反作用于投资,影响土地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强度。因此,理性规划土地财政发展模式将会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