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及背景:前交叉韧带(ACL)不单单是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稳定结构,更提供本体感觉等相关功能.膝关节本体感觉是维持其动态稳定的重要机制,膝关节本体感觉的传入神经来源于关节囊、半月板、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及皮肤等,而前交叉韧带中的传入神经纤维被证实是膝关节周围神经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证实大脑运动皮层接受双侧肢体本体感觉,并通过γ运动神经元来调节肌梭状态,进而影响关节周围肌肉收缩.膝关节本体感觉状态与其功能表现密切相关.膝关节损伤后本体感觉的变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已有研究表明ACL损伤后即使行重建术恢复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稳定,但依然有较高比例出现早期骨关节炎,从一个侧面表明膝关节本体感觉维持关节动态稳定的重要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治疗,普遍认为如为轻度损伤而未较大影响力学稳定时可采用保守康复治疗进行治疗,临床研究已证实康复锻炼能改善本体感觉的损伤,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其他部位的本体感觉代偿有关.但是前交叉韧带依然在原位,并未发生完全断裂,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是否依然有功能及形态数量的变化的研究十分少见.同时已有不少研究发现,当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其未受伤的对侧依然发生本体感觉的缺失,但关于对侧前交叉韧带本体感觉及其机制研究更为少见.因此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将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着重探讨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后双侧韧带内本体感受器形态及功能变化和机制。研究内容及结果:本研究使用52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研究,45只制作单侧ACL部分损伤模型,切断ACL的3/4,余下1/4连接,其余7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于术后2月、4月及6月分别取相应数量的兔进行电生理、氯化金、HRP逆行踪示检测.研究结果显示损伤侧随着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与对侧及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损伤侧脊神经HRP染色区比例逐渐下降,氯化金染色示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并出现部分结构缺失.对侧同样出现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随时间延长和波幅有逐渐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和形态及HRP逆行踪示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CL部分损伤后其本体感受器通过分子生物学、氯化金染色和电生理方面分析,发现前交叉韧带内机械感受器在损伤早期依然有部分功能,但随损伤时间的延长,前交叉韧带的本体感觉功能逐渐减少.其机制可能与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韧带强度必定受影响,并出现逐渐松弛情况,导致韧带内机械感受器无法收到适当刺激有关.而对侧组也发现本体感觉虽与对照组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似乎有下降趋势(但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且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证实对侧前交叉韧带内机械感受器完好且通道正常,此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双侧下肢本体感觉传入信号有关,伤侧肢体传入信号的改变将影响对侧肢体协调和肌肉控制功能,从而改变对侧肢体的稳定性有关,但仍需进一步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