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农民生存的根本就是土地,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耕地的面积也越来越少,土地不再是农民生存强有力的保障,这给以土地作为保障的传统养老体系带来了直接威胁。构建新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这一系列的背景下,“新农保”这一政策应运而生。新农保”于2009年9月1日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的试点,该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参保费用不再是完全由农民个人承担,政府会给予相应补贴,最初只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2011年迅速扩大到全国40%个县(市,区),预计到“十二五”结束,中国能够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新型养老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养老模式,新农保的优越性逐步显现。重庆市为第一批试点城市。“新农保”在重庆,从当地实情出发,演变为了重庆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作为统筹城乡的实验区,重庆在试点“新农保”制度时,考虑到了城镇中的弱势群体,即无固定工作或年老无生活保障的居民,把这部分居民和农民一起,纳入了“居保”的覆盖范围,真正做到了覆盖“无盲点”。重庆作为第一批新农保试点城市,其基本养老保险试点的经验不仅可以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且对全国也有普适性。本文以长寿区江南街道为例,通过丰富的问卷调查资料以及一些典型的个案访谈资料,从农户角度来分析政策实施的影响因素,以求能够提高“居保”制度的实施效果。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参考国内外文献,综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表明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的阐述。通过各种制度的比较,有利于体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惠农政策,呈现出该制度的优越性。第三部分概述“新农保”的发展历程,在全国以及重庆市的实施情况。通过比较,突出重庆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独特性与创新性。第四部分以长寿区江南街道为例,发放问卷,获得数据,深入访谈。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农户的参保意愿统计进行描述性分析。第五部分农户参保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六部分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设计的《重庆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状况及满意度调查表》能够较客观反映重庆市江南街道农户的参保意愿及其影响因素。2、对江南街道农户参保意愿的调查分析发现:在个体特征差异方面,性别对参保意愿的影响不大,年龄与参保意愿呈正相关,文化程度、健康状况、个人收入与参保意愿呈负相关;在家庭特征差异方面,子女越多、家庭经济收入越低越愿意参保,到城镇距离一般的人比较远和较近的人参保意愿更高;在观念的差异方面,越担心自己的养老,越愿意接受社会保障,附近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对参保意愿有影响;对政策的了解度与满意度,与参保意愿呈正相关。3、对农民的参保意愿与实际保情况分析发现:总体来说,农民的参保意愿强烈,愿意参保的比例达到了86.79%,而实际参保的人数占到了94.81%,有些并不愿意参保的农户却参保了,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是“捆绑式”参保的影响,而并非出于农民自愿。从参保动机、参保档次、对制度的期望多方面分析,得出结论。4、对农户参保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年龄、文化程度、劳动力个数、家庭纯收入、住宅离城镇距离、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及满意度对农户的参保意愿有显著影响。5、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和发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有针对性的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调动农户参保积极性,一是多重宣传手段并用,多利用当地的媒体宣传;二是通过村干部和村里领头农民的带动效应,逐步影响村里农户。优化制度设计,加强政策自身的吸引力,只要制度设计得好,有吸引力,自然农户的参保意愿也会提高。完善政策配套措施,任何制度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共同作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筹资渠道,提高对农户的补贴。做好各项制度间衔接,让农户更加满意。倡导敬老爱老,强化家庭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