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制度的改革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责任划分不清、有效性有待提高、区域差异不断扩大等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存在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对我国各省市的社会保障水平评价及其区域差异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回顾了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制度健全的发展历程,归纳了社会保障改革依次经历的发展阶段及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保障主要采取统筹包干、计划供应的保障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依次经历了制度变革准备、新制度确立、制度全面改革和新型社保制度全面建设等四个阶段。为系统深入了解我国各省市社会保障的水平及今后各省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途径,本文选取了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测度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的社会保障水平。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定量研究发现,“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职工保险覆盖率”和“社保支出和人口红利”等三个影响因子决定着我国各省市的社会保障水平。根据上述三个影响因子可以将31个省市分为政策扶持型社会保障高水平省份、社会保障高水平省市、社会保障较高水平省市、社会保障中等水平省市和社会保障较低水平省市等五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各类省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对策建议。本文还利用泰尔T指数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区域差异在2006—2015年间逐年缩小,在2016年时又有所扩大。六大区域的组内差距对整体差异的贡献度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态势,而组间差异则保持了逐年下降的发展态势。我国各省市的社会保障水平空间正相关性较为明显,但近十年来我国各省市社会保障水平的空间聚集性在缓慢下降。本文在充分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区域差异及其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控制区域差异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