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中,文人士子与国家政治体系有着天然的联系。“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文人参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在野,也应当为出仕做好准备。这是由古代儒学的文化理想所决定的。儒学从它产生的时刻起,就将自己的文化理想植根于以氏族宗法社会为基础的现实世界里,它不主张超世,而主张入世,希望把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建成合乎自己文化理想的美好社会。那么,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这样的入世理想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价值追求,一直是中国的文人精神。他们努力地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形成了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价值目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强调“士志于道”,并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其他社会阶层相区别,似乎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阶层。其实不然,作为与统治集团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阶层,他们享有许多国家政治体制赋予的种种特权与利益。这使得他们有可能摆脱其他社会阶层的辛劳而专注地为封建国家服务。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市民阶层,传统的秩序体系、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能不反映到社会政治领域,“四民异业而同道”、“士商异术而同心”的价值观念逐渐浸渍人心,明代文人关注的已然不再是家国天下,更多的是个体感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它的时代的表现,它的内容和它的形式是由这个时代的趣味、习惯、憧憬决定的。”小说作为一种适应市民阶层审美需要的带有强烈俗世气息的通俗文学样式,它在明代的大发展、大流行正表明其时社会的世俗味道。它对于传统的某种范式无疑起着消解甚至是颠覆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近世精神的感召与曙光。文人们传统的以“仕”为核心的“非仕则隐”的经典化生存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而走上了更具“世俗化”特征的生存与发展道路。这在其时的小说中表现得极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