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性研究 ——基于产权与治理的视角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dongyan90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国之大者”,而农村基础设施又是农业发展的“先行资本”。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国际竞争力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也尤为突出。一方面,同国际上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总量上的投入不足和发展水平及其程度较低;从国内来看,同城市基础设施相比,农村基础设施总量上同样存在着投入不足和发展水平及其程度较低的突出问题;从区域上看,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在总量投入不足和发展水平及其程度相对较低上也体现出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二元结构”以及东中西部农村基础设施的“鸿沟”的矛盾均源自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农村基础设施内部存在结构性短板,即较为重视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生产性设施,而相对轻视如农村文化建设等农村社会发展性基础设施,存在基础设施的比例失调、作用不全、功能失效的矛盾,这里同样体现出了农村基础设激励机制有失偏颇、效率低下、存在不公的严峻的问题。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愈加严峻,而发展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基础。因此,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更平衡更充分发展,是缓解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农村生产生活内部结构差距的重要途经,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本文的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包括马克思的产权理论、马克思的不平衡发展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不平衡发展思想、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充分思想、马克思的社会治理思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论述及唯物辩证法等为基本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有分析地借鉴和汲取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治理理论等有益成果,尝试构建起一个基于“产权结构—治理结构”二维的研究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性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产权结构来看,提出农村基础设施产权的双向结构,分别为产权的横向结构和产权的纵向结构,产权的纵向结构是基于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所涉及的主体而言,常见的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主体主要涉及国家、地方政府、社区(村集体)、个体农户等;产权的横向结构是基于产权所包含的权利束关系而言的,如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等。从治理结构来看,农村基础设施的治理主体不断丰富,经历了由单一主体到多主体的治理过程变迁。基于此,笔者认为,解决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重新认识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产权结构上,既要处理好不同产权主体关系,又要清晰界定各主体的权利关系,以及基于政府、市场以及社区三者的共建共治的治理结构。科学把握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内在逻辑及其辩证关系,一方面,从产权结构来看,产权横向结构方面不同产权主体的进入,有利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以及主体缺失问题,但同样带来产权纵向结构方面产权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重新界定问题,这又构成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治理结构与治理效率直接相关,较低的治理效率往往是设施产权主体不明确,权属关系不清晰造成的,这就需要重构产权结构包括产权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因此,可以说产权结构决定治理结构,根据治理的实际需要反过来影响产权结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化解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具体而言,全文共分七章,其简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其研究目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其进展,在简要评述的基础上阐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价值,厘清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并对其基本涵义进行界说,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内容及研究方法,指出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研究与分析框架的构建。本文的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包括马克思的产权理论、马克思的不平衡发展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不平衡发展思想、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充分思想、马克思的社会治理思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论述及唯物辩证法等为基本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有分析地借鉴和汲取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治理理论等有益成果,尝试构建了一个二维度的分析框架:维度1:产权横向结构—产权纵向结构对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性的影响;维度2:治理结构对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性的影响,并分别指出产权结构、治理结构以及“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对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性的影响。第三章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分析。基于本文二维度的分析框架,首先,指出公平和效率的范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次,从产权结构上,提出农村基础设施产权的双向结构,即产权的纵向结构指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所涉及的主体,多样化的产权主体及其权利配置;产权的横向结构指的是基于产权所包含的权利束关系,厘清所有制、产权与所有权的内涵,所有权是产权的核心,产权的权利利益,产权在动态调整中不断提高产权的有效性水平。再次,从治理结构来看:指出政府、市场和社区等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基本特征,治理主体的联合类型,及其对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影响。最后,治理结构与公平和效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产权结构与公平和效率中,包括产权配置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产权权利界定与公平和效率、产权权利配置与公平和效率、产权主体配置与公平和效率;治理主体结构与公平和效率。第四章为“产权结构—治理结构”下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性历史嬗变:一个历时性分析。本文的研究构建了“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二维度分析框架,因此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性历史考察和阶段划分,也须结合上述二维度进行综合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体制的“重城轻乡”政策偏向、改革以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新世纪以来的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税费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等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均产生重要影响。在上述二维分析框架下,将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传统体制“重城轻乡”政策偏向下农村基础设施奠基阶段(1949-1978)、承包制改革中“有分缺统”偏差下农村基础设施沦废弃用阶段(1978-2002)、党的十六大以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取向下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重建和利用阶段(2002-2017)、以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重大战略下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转变”阶段(2017-),分别从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比较分析不同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特征,以及呈现出农村基础设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具体表现。第五章为“产权结构—治理结构”下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性事实刻画:一个共时性分析。从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不平衡不充分性发展的表现,一方面,需要厘清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平衡不充分的表象与实质,还要从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视角,即分析上述表象和实质形成的根本原因。具体而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平衡不充分性,从外在表象来看,既表现为总量投入的不足,还表现为结构关系不优;从效率维度来看,则体现了投入产出效率不高、治理效率低下等等方面。从公平维度来看,则体现为城乡基础设施的“二元标准”等。第六章为基于“产权结构—治理结构”框架下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证分析与典型案例。实证分析方面,通过构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性的差异来源;然后通过引入产权因素和治理因素,分析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效应。典型案例分析方面,以河南省农村水利设施和湖北省农村医疗设施为例,分别从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视角分析几类典型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性的特征和体现。第七章为研究结论及政策意涵。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如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战略,深化产权结构及其治理结构改革,推进主体明晰、责权利有机统一、治理能力及其治理体系现代化基础上的治理高效、以及发展成果的公平性、普惠性、共享性,以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补齐短板、农村基础设施趋向更加平衡充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本文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尝试有所创新:(1)研究视角上试图有独到之处。本文着眼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性这一新的视角,总量投入与结构关系意义上分析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性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性具体体现:在总量投入上的不足,结构关系上,包括横向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东中西部之间的区域结构;纵向上农村基础设施内部结构关系如数量比例、排列秩序、组合方式等发展引起的系统性集成方式体现出来的有机的、协调的结构关系的不平衡不充分,进一步地从制度创新—产权与治理的角度来分析上述问题。(2)分析框架上尝试有些新意。本文构建了一个“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二维度分析框架,提出农村基础设施产权的双向结构,即产权的横向结构和产权的纵向结构,并从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两个方面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平衡不充分性进行研究,从产权结构的分析洞悉产权主体和产权权利束安排对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影响,从治理结构上深刻揭示农村基础设施要素功能发挥对产权结构安排的需求。这一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研究方法上试图有所创新。从研究方法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了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分析方法相结合、逻辑演绎法与历史归纳法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等分析方法,这有利于科学认识、理解和处理不平衡与不充分之间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对立统一关系,产权与治理之间的关系,更为准确的把握本文关于“产权结构—治理结构”二维度分析框架。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高质量模具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对模具主要原材料的模具钢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13钢因其在硬度、强度、热稳定性能等方面表现良好,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热作模具钢。H13钢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热疲劳失效。在其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以及由枝晶偏析所产生的粗大一次碳化物是导致其服役过程中热疲劳失效的重要因素。枝晶偏析与一次碳化物的控制与改善对于生产高品质H13钢而言至关重要。本研究从精炼
目的:糖尿病溃疡(diabetic ulcers,DU)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虽然我国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是DU造成的病死率及截肢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在DU的愈合机制中,细胞的增殖迁移,胶原的合成,血管新生和皮肤再生至关重要。中草药积雪草有多种生理活性,其中的单体成分积雪草苷(Asiaticoside,AC)在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及炎症反应中具有调控作用,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细胞及动物实验探讨AC对
背景及目的多变的地形和复杂的生态环境赋予高原地区其独特性,未经习服人员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时,往往易患高原病(Altitude sickness,AS)。低压性缺氧是导致AS的主要原因。高原病是一种影响多器官多系统的疾病,并且其发病率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升高,同时也受到上升速度、个人身体素质、以及既往病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原病分为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
在严格的超低排放要求下,湿法脱硫技术在燃煤电站得到快速推广应用,然而烟气经湿法脱硫塔洗涤净化后达到湿饱和状态,直接排放会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和低温余热损失。膜分离法兼顾烟气脱水和余热回收,相对于低温冷凝法和溶液吸收法,具有更强的传热能力,且回收冷凝水水质较高。本文以多孔陶瓷膜烟气水分及余热回收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探究、统计分析、数值模拟及应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冷却介质条件下烟气水分及余热回收
目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主要特征为炎症反应,深入了解并探索炎症反应的机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策略的制定极为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阐明转录因子YY1在HIRI中的作用以及转录因子YY1介导的micro RNA(mi R)-181a-5p/雌激素受体α(ESR1)/氨酸激酶受体2(ERBB2,HER2/NEU)信号轴在HIRI中的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为了明确YY1、mi R-181a
新时代人们开始追求有“温度”的美好生活。民宿因其不同于传统旅游住宿产品,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家一般感受”的“有温度生活”而成为当下旅游者的住宿追求。民宿各要素客观存在的“温度”能让顾客在住宿体验中感受到民宿“有温度生活”的温暖并产生民宿“体验温感”。随着全国民宿发展走热,大量商业资本进入民宿,以获取民宿带来的庞大市场和政策红利,并通过民宿获得投资回报和经济利益。商业资本进入民宿市场带来的逐利行为使商
目的:构建适合中药麦芽中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现场快速、准确、经济、灵敏检测新技术,以实现中药麦芽中OTA污染情况的现场监测,保障中药麦芽的质量与安全,促进中药麦芽及其加工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同时,为完善中药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金电极为工作电极,构建“基于竞争模式的免标记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应用于中药麦芽中OTA的检测:通过形成Au-S键,
近年来,气固流化床反应器由于具有较高的传热传质效率、均匀的温度场、较宽的操作范围并能处理大量颗粒已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和食品等多个领域。研究流体流动及干燥特性检测方法是保证流化床反应器安全、经济和高效运行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由于流化床具有流体流动不均匀、非线性和多尺度等复杂特性,对流化床内流体参数进行准确、可靠测量仍具有极大挑战。由于静电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适用于恶劣的工业环境等优点,静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电力市场将呈现市场主体多元化、交易品种多样化、组织时序高频化和竞争风险加剧化的新特征,电力市场机制设计所面临的问题也愈加复杂。作为评判机制设计有效性的量化分析工具,电力市场均衡分析的理论方法亟待改进和完善。因此,本文针对现有方法的实用性缺陷,结合强化学习方法的优势,深入开展了电力市场均衡模型与求解方法的研究工作。首先,为弥补现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仍有高比例的人口仍无法获得现代能源,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缺乏电力及清洁能源供应的全球性挑战,且使用传统和非清洁能源进行照明和烹饪会对健康、经济和气候变化产生不利影响。全球正在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要在2030年实现普遍获得可负担的、可靠的、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并提高能源效率。该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促进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升级,为所有人提供现代和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