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旅游业空间布局是旅游要素在空间上的投影,体现了要素间在地域上的组合和关联。因此,旅游要素的识别是研究旅游业空间布局演变的基础。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Gunn(1998a)认为区域旅游空间要素由吸引物组团、中转通道、区内连接通道和服务社区四大部分组成。Pearce(1995a)提出由吸引物、交通、住宿、支持设施和基础设施五大要素组成。国内部分学者概括旅游空间要素为节点(Point)、通道(Path)和域面(Domain)。本文根据所能获取的资料,主要从景区、城镇(服务基地)和交通三要素入手,对山西省旅游业空间布局演变的特点和机理进行了探讨。 首先,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山西省旅游业空间布局的演变规律。根据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选取一个时间点,把景点(区)、城镇、交通线的空间关系和属性数据存储在Arc View GIS软件中,分别以省内交通干线和11个地级城市为中心,利用Arc View GIS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阶段(1949-1986年)景点(区)分布指数为0.89,景点相对于中心城市呈弱凝聚态分布,72%的旅游景点(区)分布在同蒲铁路沿线40km的范围内,空间布局与同蒲铁路走向基本一致,因此概括为“丿”字型布局;第二阶段(1987-1995年)景点(区)分布指数为1.13,与第一阶段相比,景点呈扩散分布态势,78%的旅游景点(区)集中在同蒲铁路和太晋铁路(太原-晋城)构成的“人”字形交通干线40km的范围内,因此概括为“人”字型布局;第三阶段(1996-现在)景点(区)分布指数继续扩大,2005年达到1.27,景点相对于中心城市趋向随机分布。截至2004年底,以大运(大同-运城)、太长(太原-长治)、长晋(长治-晋城)、太旧(太原-旧关)、汾柳(汾阳-柳林)高速公路为主组成的“大”字型交通干线40km的范围内集聚有139个旅游景区,占所有经营景区的84.8%,因此概括为“大”字型布局。 其次,运用了结构分析和层次分析方法对影响山西省旅游业空间布局演变的因子进行贡献度排序及演变机理分析。贡献度排序结果表明:排在前六位的依次为国内旅游竞争态势、区域交通格局变化、旅游产品需求变化、产业政策的调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演变动力的基础上,本文把山西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