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城市”的想象与构建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tz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1949-1966)时期的电影创作中,城市在电影呈现出独特的面貌。由于电影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宣传工具,这一时期的城市电影还承担着作为城市公共工程的补充的政治文化使命。对“十七年”城市电影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掘出隐藏在电影与城市背后的一套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与电影本体艺术之间的逻辑,进而理解电影所想象和构建“社会主义城市”与“真实的城市”之间的关系。将“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城市”的银幕想象与构建作为研究的内容,首先是因为十七年中的社会主义城市建设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基础,是中国现代性经验中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十七年”时期的城市电影通过与国家话语同构,形塑出新的“城市”和城市的“日常生活”,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电影对于我们感觉结构的塑造方式。在绪论中,笔者总结了“十七年”城市电影的特色语境和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正文部分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分析了新中国初期的城市以及电影行业现状,以及新中国怎样通过电影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重构“十七年”时期电影的生成语境,从而使电影与国家意识形态同构,进而使城市电影成为城市公共工程的补充。第二章以改造为关键词,以1949-1952年的城市电影为分析文本。分析新中国通过对城市的改造,褪去城市的消费属性,并通过电影来重新表达城市、传播和诠释城市的新形象。通过勾连起新中国初期城市现实与其银幕表征,分析出银幕如何呈现“消费的城市”向“生产的城市”转变的转型过程。第三章通过分析在1953-1966年的城市电影与城市工业建设同构,共同在银幕上构建了一个“工业之城”的乌托邦,并将社会主义工业逻辑全面带入城市,银幕内外的城市都由“消费的”城市转变为“生产的”城市。生产成为了“社会主义城市”的生活方式,但这一“工业之城”神话最终因现实的原因而宣告破产,“社会主义城市”的生活方式也由“为了生产”向“艰苦奋斗”转变。1949-1966年之间,新中国的电影想象与构建了一座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城市”,这座城市反映和象征着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然而,在想象与构建的过程中,国家话语与艺术话语之间并非完全同构,从社会主义城市与其在银幕上的构建之间的交叠与缝隙中,我们可以发现电影如何在“作为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与“作为一种艺术”之间达成了某种相对的平衡,分析与总结这一历史经验能够启发我们之后的电影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林语堂先生的文章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论及谈话体、散文体、戏剧体、诗歌体等语体,并以独到的感悟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多种语体的语言修辞特点,体现了鲜明的语体修辞意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舟山旅游健康学院”)坐落于中国“好空气”之都的舟山群岛,是国内第一所以旅游与健康命名、培养旅游与健康复合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学院创办于2014年3月,以培养浙江省乃至全国海洋旅游和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以开放办学、特色办学、创新办学为理念,以智慧校园为平台,以国际化、信息化、融合化、精品化为战略,全力打造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气
股东知情权,是我国现行公司立法为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而赋予公司股东的一项具有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价值的权利。其宗旨在于缓解因股东和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矛盾冲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出行作为“衣食住”等人类基本需求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人们向往它能更便捷、更舒适、更安全。素来敢为人先、干在实处的浙江,一直在借力信息化,努力完善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大物流等五大综合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信息化走在了全国前列。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截至目前,浙江交通已拥有了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道路运输综合管理平台等多个信息化平台
在"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前提下,对接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1+X"证书考核要求,以协同育人为教育实施导向,以知识应用为教育内容导向,根据合作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通过构建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对接"1+X"证书要求的课程体系、"核心+方向"的课程体系、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体系,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使物联网应用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