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妊娠小于28周的胎儿单发畸形的人口学特征,疾病顺位,并探究胎儿畸形的影响因素以及畸形类型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为出生缺陷的防治提供建议。方法:选择2016年至2018年妊娠28周前产前检查发现胎儿单发畸形并住院引产的病例284例(畸形组)为研究对象,另收集同期因未婚或意外怀孕等原因引产的均未发现畸形的病例156例(非畸形组)作为对照。利用住院号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检索住院病例,搜集两组人口学特征(包括母亲生育年龄、家庭常住地等)、畸形类型、孕期情况(包括孕期有无阴道出血、有无感冒、有无发烧等)等信息,之后采用excel2019建立数据库。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统计学描述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采用逐步回归向前回归法探讨胎儿畸形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对应分析探究畸形类型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将太原、吕梁、忻州等8个家庭常住地作为行变量,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唇裂伴或不伴腭裂等6种畸形类型作为列变量,采用spss21.0建立数据库做对应分析。结果:1.单发畸形前三顺位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畸形(24.7%)、神经系统畸形和唇裂伴或不伴腭裂(23.2%),染色体异常(14.8%)。2.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母亲年龄(?~2=33.611,P<0.001)、家庭常住地(?~2=19.611,P<0.001)、胎龄((?~2=126.539,P<0.001)、胎儿性别(?~2=33.339,P<0.001)、有无阴道出血(?~2=4.622,P<0.05)、微生物感染(?~2=4.238,P<0.05)、以及不良妊娠结局史(?~2=22.919,P<0.001)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孕期感冒、发烧、用药、有无合并症与胎儿畸形的发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发现以母亲年龄≤25岁为对照,母亲生育年龄在26岁~29岁(OR=0.669,95%CI:0.337~1.329)、30岁~34岁(OR=2.863,95%CI:1.398~5.863)、≥35岁(OR=1.563,95%CI:0.770~3.173)是胎儿畸形的危险因素,常住地为农村(OR=0.401,95%CI:0.245~0.654)、微生物感染(OR=1.997,95%CI:1.220~3.271)、不良妊娠结局史(OR=6.027,95%CI:2.475~14.678)为胎儿畸形的危险因素。4.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行变量常住地与列变量畸形类型存在相关关系(?~2=52.590,P<0.05,df=35)。第一维度解释了信息总量的44.1%,第二维度解释了信息总量的35.2%。前两个维度总共解释了信息总量的79.3%,携带了大部分的信息,因此可以使用二维空间进行分析。对应分析图中可以看出常住地为太原的与先天性心脏畸形、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染色体畸形联系较紧密,常住地为忻州的与神经系统畸形联系较紧密,常住地为吕梁的与神经系统畸形和唇裂伴或不伴腭裂联系较紧密。结论:妊娠小于28周单发畸形的疾病顺位与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疾病顺位类似,先天性心脏病、唇裂伴或不伴腭裂、神经系统畸形、染色体异常是常见的畸形。母亲高生育年龄、居住在农村、微生物感染和有不良妊娠结局史是胎儿畸形的危险因素;家庭常住地与畸形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